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後果,竟是造就一代神棍?揭漢朝大儒劉歆走向歪道的故事

西漢大儒劉歆,除了引起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外,還有什麼鮮為人知的事蹟?(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土行的顏色是黃色,所以土德王朝的官員得穿黃袍,但這種黃既不是杏黃也不是明黃,按照漢朝的印染工藝,估計還做不出那麼鮮亮的衣服來,漢官的服色是赭黃,說白了就是土黃色說句題外話,後來官員的袍服主色越來越多,越來越雜,甚至根據官品高低還必須使用不同顏色,赭黃就變成皇帝的服色了(但不跟「朕」這個字眼一樣是獨享的),再後來皇帝改穿赭紅袍到了清朝才改成了獨享的明黃

漢朝終於確定了自己的德性是土德,大家改穿黃袍,那麼問題圓滿解決了嗎?很讓人頭大,問題還沒有解決,偏偏就在西漢差不多該結束了的時候,突然平地裡又掀起一陣波瀾來。而這股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震動,而且對後世千年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父子倆。這父子倆大概是西漢皇族裡除幾個皇帝以外最有名的傢伙了吧。劉向本名劉更生,字子政,是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同父異母兄弟)的四世孫。

我們知道,漢景帝的時候爆發過「吳楚七國之亂」,當時的楚王是劉戊,因為參與造反,戰敗後走投無路自殺了,但是景帝顧念著這一國出身良好,沒忍心廢藩,就讓劉戊的弟弟劉禮繼承了王位。劉禮往後又傳了四代,到了漢宣帝的時候,這一代楚王劉延壽又打算謀反,結果比不上他叔祖爺爺,還沒等動手就陰謀敗露被迫自殺,楚國終於沒逃了,還是被滅掉了。

楚國是滅掉了,劉交一系的王子、王孫可還沒有死絕,終於出了個才華出眾而又忠心耿耿的劉向。漢元帝的時代,劉向出任宗正,也就是皇族事務大臣,漢成帝的時代,又任光祿大夫,也算是副國級別的高官了。後世給劉向戴上的帽子不少,包括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他編寫過《別錄》、《列女傳》、《說苑》等好幾部書,可以算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了。劉歆是劉向的兒子,本身也是強人一個,不光文科成績好,理科也不含糊,曾經研究過圓周率,還打算重新修訂又開始走樣的曆法。

這時候,西漢朝已經徹底由儒家一統天下了,漢宣帝還曾經說過:「我家本來的制度,就是霸道和王道混著用,怎麼能單單鼓吹道德呢?那些儒生喜歡借古諷今,怎麼能夠重用呢?」可是到他兒子漢元帝的時代,就把老子的話徹底當耳邊風,崇儒崇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劉向、劉歆父子本身就是大儒,再趕上這一時代風潮,於是劉歆在修訂曆法的時候,就徹底採用了董仲舒的「三統說」,編成了一部《三統曆》,並且獲得官方認可,在漢成帝綏和二年(西元前七年)正式開始實施。

劉歆既然這麼崇拜董仲舒,本人在當時也算是一代儒家宗師,自然對本來由陰陽家們推算或者說編造出來的「五德終始說」不大滿意──竟然和「三統說」有矛盾,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就挖空心思去揪五德學說的漏洞,在老爹劉向曾經基於同樣理由搞過的一些研究的基礎上,很快,劉歆就打了一個大勝仗,從而徹底埋葬了陰陽家們對官方德性學說僅存的一點點影響力。 (相關報導: 王莽稱帝根本是上天旨意?史學家:篡位前他就是個道德楷模 更多文章

漢儒跟孔子之儒、孟子之儒是不同的。孔子曾經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孟子也差不多,他嘴裡的天、王道之類詞語都是虛的,從來不去追根究柢。可是到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這代,儒家卻吸收了大量方士和陰陽家的論調,開始講「天人感應」,也開始大範圍研究並大規模製造迷信了。劉向、劉歆父子作為董老宗師的徒子徒孫,當然也不能免俗,這父子倆都極喜歡「讖緯之學」「讖」之前解釋過了,在當時主要是由方士們編造出來的,用語含糊,可以正著理解也可以反著理解,是一種反正怎麼說都能勉強說得通的預言;所謂「緯」,就是漢儒附會傳統儒家經書所新編的一系列教材,跟「經」書相對,所以叫「緯」。「讖緯之學」,說白了就是拿迷信往儒家理論上去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