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財政及資源有其極限,當政者,理應合理分配及運用於全部國土區域,讓各地的人民,同享福祉,所有行政區能夠均衡發展,並可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策略,依各地區特有的條件及特色,扶植各種經濟、文化及觀光等產業。
台灣地區的幅員不大,可說整個台灣都是國人的共同生活圈,息息相關,台北市雖然是台灣的精華地區,但是,如果沒有台灣其他的地區,作為台北市的廣大腹地,有山林,綠地,農田,水電能源,各種產業聚落,其他城市都會等,源源不斷的提供台北市的各種人力及物資,加上台北市本身優良的條件,台北市還能是台灣的政治,文化及經濟中心嗎?最近新竹縣市又要提議合併了,台灣打算再增加一都,一個小小的台灣,能容納七個直轄市,涵蓋四分之三的人口,到處都是大都會區,好像台灣是如新加坡式的城市國家,中華民國憲法是規定人人平等,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及工作權,每人都能公平的受到國家資源的合理分配,儘量避免地區的階級化,各地區的發展可因時制宜,直轄市的設置,在於首都或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都會區,否則,太多的直轄市,反而失去意義。台灣的人口二千三百多萬,日本東京都的人口有一千四百萬,但相關的活動人口及生活圈,高達三千八百多萬,日本的行政區的劃分,是仿古代中國州縣府的設置,全國劃分為都府道縣等行政區,各區平等,區下還有市的等級,東京都並非特別行政區,與沖繩縣行政區位階相同,日本這種制度,行之多年,均能運轉順暢,並無爭議。
台灣早期,只有將台北市於1967年設置為直轄市,是首都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台北市的就近共同生活圈,不是只有台北市轄區,舊台北縣及基隆市都算在內,舊台北縣與台北市,只隔著一條淡水河,但河的兩岸的發展,城市風貌及公共設施,差距相當大,舊台北縣民的平均分配款,輸了台北市民一大截,舊台北縣民的繳稅率有較台北市民為低嗎?為何分配款及社會福利不如台北市。而且,直轄市的公務員官等位階,也高於其他縣市,等於直轄市有素質較優良的公僕,服務人民,又成為另一種不公平。
後來,在1979年,又成立高雄直轄市,南北各一,高雄是台灣第一大港及重工業中心,這也還說得過去,有南北平衡的意義。不過,真的要合理規劃台灣的行政區,依各地區的生活圈習慣性及地理條件,應以治理效率為優先考量,台灣應簡化的統合為數個行政區,在台灣西部地區,分為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等5個行政區,宜蘭,花蓮及台東,因地理環境阻隔,或幅員遼闊,仍維持原狀,澎湖,金門及馬祖等外島地區,應該也不須更動,如此一來,好像又回到與日據時代的行政區,可見,當時日本政府對於台灣行政區的劃分,較為務實合理,台灣各地歷經百年的發展,至今仍不改變其道。
行政區的劃分,不應該是政治考量,國民政府退據台灣,仍維持著中國大陸行政區的心態,將小小的台澎金馬地區,劃分為二十餘個縣市,再設置北高二直轄市,如此細分,並非合理,舊台北縣要升格之前,有人倡議北北基合併為台北市,但馬英九執政時,有人擔心如此合併後的市長,轄區有七百萬的人口,有廣大民意的基礎,恐怕有葉爾欽的效應,會牽制總統的職權,因而作罷,其實,這是多慮的,一切以制度來運作,日本的東京都知事會威脅到首相嗎?恐怕是有較多的行政區,增加市長及相關官職,才是核心利益。另外,地方升格為直轄市,有較多的行政院統籌分配款,所以,到處搶設直轄市,台灣不會變大,只是扭曲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造成各地區發展的不均,中央享有財政分配權,也可特定將專款輔助於某一縣市,存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干擾,而不須專業長期效應的評估,如在屏東恆春設置的五里亭機場,變成閒置,其他地區的蚊子館,也不勝枚舉,浪費太多的國家資源。
台灣只有一個,國人應多加珍惜,政治人物心裡想的,是位置及財源,並非地方的精準發展及建設,行政區應適度合理劃分,不是一直增加直轄市,新竹縣市合併,依目前法制,明顯是不夠格的,不要再為其量身訂做,修改法律讓其過關。目前台灣最簡單的作法,是摒棄既有的心態,及直轄市的框架,北北基合併為台北市,新竹縣市及嘉義縣市,各合併為新竹市及嘉義市,所有縣市的位階均相同,廢除直轄市及省轄市,如同日本的行政區,簡化行政區的級別及平等化,讓各地區的居民,都能感受到以自己的所在縣市為榮,愛鄉愛土,沒有被行政區的級別矮化及歧視,才是正途。 (相關報導: 風評:六都變九都,劍指高虹安?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