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為他的中國政策團隊配備了精兵強將,他們彼此之間淵源很深,但目標卻各不相同。他們共事的方式可能會決定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統一還是分裂,若是後一種情形,對中國而言就意味著可乘之機。
現任白宮氣候特使的前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正尋求達成一項國際氣候協議,而這項協議需要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的合作才能取得成效。與此同時,白宮的中國事務協調員坎博(Kurt Campbell)則希望對中國進行強硬回擊。
這兩人都是蘇利文(Jake Sullivan)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成員,蘇利文曾在歐巴馬(Obama)政府時期與二人共事。前歐巴馬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賴斯(Susan Rice)現擔任拜登的國內政策顧問,她的一些前同事稱,賴斯可能也會在一些中國問題上發表意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蘇利文現在需要協調這些人以及財政部、國務院、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的觀點,這些人的觀點往往分歧很大。
在上週舉行的提名確認聽證會上,商務部長提名人雷蒙多(Gina Raimondo)不願承諾繼續執行川普政府把中國通訊設備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列入黑名單的舉措,儘管坎博和蘇利文此前已認定華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第二天,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稱華為「對美國和我們盟友的安全構成威脅」。
詳解拜登的對華策略:美國總統換屆難緩美中緊張局勢
拜登團隊的一些外部顧問稱,個人觀點迥異以及優先事項眾多的情形有點類似於林肯(Abraham Lincoln)內閣,組成林肯內閣的官員彼此皆是政敵,出了名的互不相讓。但這些顧問稱,本屆內閣中的許多高級官員之間有著長期友誼,手足競爭一詞可能更適合描述拜登團隊。
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級官員稱:「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利益。」這位官員表示:「但如果出現困擾前幾屆政府的、關於對華政策的巨大爭鬥,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
一些共和黨人認為,拜登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勢必會削弱他的政府在其他陣線上對抗中國的決心。猶他州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和阿肯色州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借確認聽證會之機警告稱,凱瑞可能會試圖避開正面對抗。
羅姆尼在提供給《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政府在理解和回擊中國構成的威脅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指出,這意味著不要讓氣候協議和其他問題「優先於應對中國威脅的必要行動」。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馬斯克自曝家醜:不要在增產期間購買特斯拉汽車
|
更多文章
)
凱瑞已承諾不會為了氣候協議而犧牲軍事或經濟方面的優先事項,他說:「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美國的戰略仍在制定梳理中,不過重點是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內大力投資先進技術,二是招攬團結民主盟友,以建立拜登所說的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這其中包括,美國在決定是否取消對華關稅之前先與盟友協商。
上述高級官員表示,拜登並不期望馬上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在那之前,他會先和印度與韓國領導人以及該地區其他潛在合作夥伴通電話。
甚至拜登的一些盟友也預計,拜登團隊會在人權或產業政策等問題上產生分歧,在前幾屆美國政府當政時期,這些問題已導致經濟官員與國家安全官員彼此對立。
針對北京方面打壓香港親民主抗議者的行動以及在中國西部新疆地區壓制穆斯林的舉措,蘇利文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已經表示出強硬立場。
柯林頓政府初上台時也做出了同樣的姿態,但在北京方面招攬美國商界盟友遊說美國政府之後,柯林頓政府緩和了立場。美國財政部、商務部和白宮的經濟顧問也柯林頓相信,人權方面的行動不會讓北京讓步,但卻會損害貿易關係,這種情形導緻美國政府內部出現深刻分歧。
前美國國務院中國研究專家洛德(Winston Lord)說,促進民主和追求商業利益之間一直存在這樣的矛盾。在柯林頓時代,他的觀點未得到接納。但他表示,這一次結果可能不同,因為「「對中國的看法已經顯著惡化,商界和科技界也是這樣的看法」」。
上述高級官員說,拜登的焦點是人權問題。「他會期望內閣所有成員跟他一樣。」
北京方面長期以來試圖讓美國政府官員彼此牽制,從而緩解從貿易到台灣問題等各方面的壓力。
在川普政府中,北京找到了財政部長馬努欽(Steven Mnuchin),他主要將中國視為全球經濟的重要貢獻者。馬努欽阻止了其他人考慮切斷中國銀行業美元來源的想法。
鑑於之前與川普政府打交道時總是處於守勢,眼下中國領導人正嘗試更積極地應對新的拜登團隊。
自去年年底以來,北京方面一直嘗試派出外交事務負責人楊潔篪前往華盛頓,討論早日舉行中美高層對話。拜登團隊則希望留出時間確定對華戰略,至今沒有對中國這一姿態做出回應。
北京還派出戰機在台灣島附近飛行,對台灣進行武力展示,回應美國在附近的南中國海(中國稱南海)進行的海軍演練,此舉招致了美國國務院的批評。
在美國時間上週一(1日)向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發表的視訊講話中,楊潔篪警告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不要越過「紅線」,同時強調有必要讓兩國關係重新回到「可預期、建設性」的軌道。中國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
楊潔篪:「這些問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牽動14億中國人的民族感情。」
在拜登提名布林肯後不久,布林肯當時在推特上使用的頭像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發熱烈討論:一張五年前他訪問北京時的照片。美國國務院的一名發言人說,不應對照片的選擇做任何解讀。
北京的一位政府顧問說,布林肯似乎會更關注兩國之間的發展,而不是川普那種與中國正面對抗的做法。
拜登政府官員表示,他們在對華戰略上是團結一致的。在美國政府內部,主要的擔心是,凱瑞和坎博是否有團隊意識,還是說他們會試圖獨自主導對華關係。
今年77歲的凱瑞受拜登直接領導,他曾與拜登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共事24年。與凱瑞共事過的人表示,他無視官僚主義的約束;他的本能是登上飛機前往中國,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
歐巴馬政府的前亞洲問題專家Matthew Goodman認為,凱瑞的強勢作風可能會是一個積極因素。Goodman表示:「得到中國的承諾不難,但真正的合作需要找到確保承諾得到兌現的方法。」
今年64歲的坎博是一位擅長官僚體系運作的老練官員,他在對華政策方面擁有數十年工作經驗,並與中國官員有著長期關係。他曾與蘇利文一起幫助歐巴馬政府制定了對中國的核心戰略。
假若希拉蕊當初贏得了美國大選,坎博當時就會被視為國務卿的頭號人選。現在他獲得了一個級別低一些的職務,他將受44歲的蘇利文領導。
坎博曾與蘇利文合作撰寫過一篇文章,該文章認為,為了與中國競爭,美國需要在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重新建立起密集的關係和機構網絡。
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凱瑞
這位77歲的前國務卿起草一份國際氣候協議的努力需要中國的合作,這導致批評者擔心他對北京方面的態度會過於軟弱。之前凱瑞與拜登一起擔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長達24年,兩人關係緊密。
國務卿布林肯
這位現年58歲的外交官長期擔任拜登的助手,包括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任國家安全顧問。他表示,美國必須贏得「技術獨裁」和「技術民主」之間的戰爭。「技術獨裁」指的是中國。
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現年44歲的蘇利文是最年輕的國家安全顧問之一,他將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不同觀點和利益凝聚成一項統一政策。蘇利文曾在拜登任副總統時期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他對中國的態度已變得越來越強硬。
印太協調官坎博
現年64歲的坎博自柯林頓時期以來一直從事中國政策的研究工作,這使得他在華盛頓和北京都有廣泛的人脈。他認為,要想在對華問題上取得成功,結盟至關重要,但一些華盛頓內部人士對他能否很好地進行團隊合作持懷疑態度。
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賴斯
這位現年56歲的前歐巴馬政府國家安全顧問沒有得到一個正式的外交政策角色。一些前歐巴馬政府官員曾希望她能夠倡導對中國採取強硬的人權政策,以這樣一種身份參與進來。
商務部長提名人雷蒙多
現年49歲的雷蒙多曾是一名風險投資家,現任羅德島州州長。近日,在她的提名確認聽證會上,她不願承諾將華為繼續留在美國的黑名單上,聽證會的氛圍變得緊張起來。美國商務部在科技政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
現年74歲的葉倫曾擔任專注於亞洲的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San Francisco Fed)的行長,在評估中國經濟方面經驗豐富。在擔任聯準會主席期間,她曾與中國央行的改革者合作,不過她稱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
美國貿易代表提名人戴琦(Katherine 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