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訂單來了,但工人在哪裡?川普要製造業回流美國,卻面臨勞力荒

美國製造業工人(AP)

每個工作日早上6點,在貴格市鑄造廠(Quaker City Castings)裡,一群身材魁梧、腳蹬鋼頭靴的工人準時到崗,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們製作砂型、澆注熔化金屬,並打磨鋼鐵鑄件。

這些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還存在很多辦公室工作所沒有的職業風險。企業不僅招工難,能否留住員工更是一大挑戰。儘管政界人士時常頌揚這類製造業崗位,但現實是許多美國人不願投身其中。

25歲的扎卡里・普哈伊達(Zachary Puchajda)坦言:「很多人都說不願意在這種地方工作,實在太辛苦了。」普哈伊達的朋友在貴格市鑄造廠工作,在他的介紹下,普哈伊達開始從事金屬鑄造工作。

這類高強度體力勞動正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所推崇的「硬核製造業」代表,他試圖通過振興此類產業,重塑美國製造業強國的輝煌。

川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政策已初見成效,促使部分企業將零件供應鏈從海外遷回本土,這一產業迴流趨勢為美國中小型製造商帶來了訂單成長。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當前全美製造業崗位空缺數仍高達50萬個。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今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近一半的製造企業稱「招工難」和「留人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製造業工人不僅面臨嚴格的輪班制度,其平均薪資水準更較私營部門整體低7.8%。這與1980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製造業薪資反而高出3.8%。與此同時,行業工會覆蓋率的持續下滑,使得製造業的招工困境雪上加霜。

Upjohn就業研究所(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經濟學家蘇珊・N・豪斯曼(Susan N. Houseman)說,工廠僱主還面臨著其他挑戰。首先是公眾對工廠工作的刻板印象,普遍認為其環境惡劣且危險;其次是1990年代至2000年初產業外移潮造成的心理陰影。「當年親眼目睹社區工廠倒閉的民眾,至今仍對製造業就業的穩定性心存疑慮」,豪斯曼說。

​​​專注行業人才發展的非營利機構製造業研究所(Manufacturing Institute)所長卡羅琳・李(Carolyn Lee)強調,勞動力短缺已嚴重制約企業產能擴張。她說:「不是說你突然建了一座工廠,就能指望工人自動出現。」

她表示,製造業企業必須創新招工策略以增強崗位吸引力,其中關鍵是要推行彈性排班制度——這種傳統上屬於白領的福利,如今正成為藍領工人的普遍訴求。

​​​貴格市鑄造廠總裁戴夫・洛迪(Dave Lordi)表示,在關稅政策公布後,公司訂單量曾短期激增25%。他坦言,若這種趨勢重新出現,公司將面臨增設第二班次的生產壓力。

​​​不過,製造業普遍面臨「招得進、留不住」的困境。新入職員工往往因難以適應高強度作業,或覓得更高薪酬崗位而頻繁流失。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誓言撤銷《降低通膨法》資金!專家憂川普政策將打擊美國製造業 更多文章

​​​自新冠疫情以來,貴格市鑄造廠已將平均工資提高了30%。儘管如此,該公司老闆約瑟夫・科夫(Joseph Korff)說:「如果我們招聘20個人,最終會有兩到三個人決定留下來,把這份工作當成職業,而其他人則會在幾周或幾個月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