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從2008年時的「極盛」敗縮成2016年的「極衰」並延續至今,可謂非常戲劇性。在談到為何會一敗至此時,馬英九日前說,國民黨2014年「九合一」選舉落敗是因食安問題,2016年總統大選吞敗則是因「換柱」。隨後,洪秀柱在類似議題的場合表示,馬英九「太君子」,「溫良恭儉一讓,把天下都讓出去了」。
聽到前後兩位黨主席的如此見解 ── 只看到技術面的淺層、看不到基本面「fundamental」的根本、似乎還有意無意地回避要點、推卸責任(2014年「九合一」選輸馬英九回避「太陽花運動」、洪秀柱無愧自己的領導不力,大言不慚批馬),只能搖頭歎息﹕難怪國民黨會輸成這個樣子!
洪有何資格批馬?
若論比較這兩位黨主席,洪秀柱比馬英九更糟。馬替「換柱」惋惜,還多少有幾分「挺柱」的「人情味」;洪諷馬「溫良恭儉讓天下」,卻是把國民黨失敗的責任不客氣通通推給了馬。但要點不在該否究責馬,不在「不近人情」有無道理,而在於,洪有無包括「自知之明」在內的判斷力 ── 「溫良恭儉讓」真的是馬英九的核心問題嗎?如果洪認為是,請問,洪有無吸取教訓,反其道而行,來個「暴劣兇肆搶」?如果洪確實奮力地「暴劣兇肆搶」了,國民黨今天在她手裡依然沒起色,這說明「暴劣兇肆搶」是沒用的,於是相應地,「溫良恭儉讓」當然也就沒錯了,道理不是如此嗎?又或許,「暴劣兇肆搶」是一貼良藥,但洪不知何由並無「服用」之,她的領黨風格實際上和馬差不多,故國民黨在其麾下沉淪依舊……。以上兩者不論洪為何,結論都一樣﹕自己「政績」不佳,有何資格嘲笑馬,還擺出一副「清算」的姿態?難道想不到,以洪的「政績」,後人不也可「循其先例」來清算她?
質疑還可更進一步。
有個聖經故事說,一名婦人犯了「淫罪」,眾人抓住她,要「按律法」用石頭砸死她以示懲罰。這時耶穌基督說,你們之中誰認為自己沒有罪(sin)的,就可以動手。眾人一聽,一個個放下石頭離開了。這些「眾人」都是普通平民,尚且知道反省自己,洪秀柱是貴為國民黨主席的「菁英」,連「自己領黨政績不佳,沒資格批馬」的淺顯道理都不懂?又或者,這些常識她實際上還是有的?倘如此,我們就有理由追問,明知沒資格批馬卻還要批,動機是什麼?我們合理懷疑,是否要「轉移焦點」,用批馬來掩飾自己無能失責,並搧起深藍情緒,以求他們繼續支持,不惜國民黨真的「新黨化」?以上兩種可能,一關乎「才」,是「自知之明」的「智慧」,一關乎德「德」,是誠實面對自己不足,不害他人做替罪羊,不踩墊他人往上升的「良知」。「才」與「德」,「智慧」與「良知」,洪秀柱究竟缺了哪個?同樣,這「兩缺」,不論洪為何者,都夠糟!
探討深層的責任者
政黨政治的遊戲規則是黨主席為選舉失敗擔責,於是,近期內,我們已看到兩位國民黨主席為此而「一鞠躬黯然下臺」了﹕馬英九,2014年12月,為「九合一」地方選舉失利辭去黨主席;朱立倫,2016年1月,為總統選舉失敗辭主席職。 (相關報導: 張宇韶觀點:暗潮洶湧與網內互打─兩黨的權力鬥爭赤裸上演 | 更多文章 )
黨主席因為在選戰中領軍、決策,失敗了自然要承擔「政治責任」。但為何如此決策、決策的依據是什麼,黨主席要倚重智庫(以及幕僚)的建議。黨主席日常施政和選戰策略的「思(維)想(法)」,最直接的就是來自智庫。如果智庫提供的重要決策建議是偏差的,不可能幫黨打贏選戰,黨主席的決策視野事實上是被這類「失敗建議」所包圍局限的,他怎麼可能選勝?如此說來,智庫,以及「出謀劃策」的幕僚,以及有「話語權」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不該擔責嗎?這種責任,我們不妨稱之為「思想責任」,但這還不是終極層面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