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人不會被AI取代?童子賢點出台灣學生必備的「唯一能力」,斤斤計較考試分數毫無意義

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點出必須要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圖/未來family提供)

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傳統的、填鴨的、強調成績競爭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未來。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啟發了,能樂在學習、持續學習,就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進而實踐理想。

而這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童子賢強調,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他以己身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讓他自由探索、並適時給予指引和啟發,讓他樂於學習,而且延續至今。也因此,他很在乎孩子的童年。孩子還小時,他每晚都會唸故事、陪玩,甚至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關心孩子,但別過度焦慮

但童子賢也提醒,家長要關心孩子,卻別過度焦慮。「我鼓勵大家放輕鬆,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老實講,差一個學校、兩個學校,也沒有嚴重到什麼地步。不要逼小孩,別讓孩子對學習有挫折感。」

童子賢長年支持藝文公益和社會議題,日前獲《遠見雜誌》的「君子企業家獎」。童子賢獲獎時謙稱,不敢以「君子企業家」自居,而是以此做為鞭策與砥礪。他期許自己,為更加公義、包容、尊重的環境而努力,打造更能分享、和諧、進步的社會。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

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

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

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相關報導: 印度成為數理大國,絕不只是靠背下19x19乘法表!超誇張「國民數理教育」更讓各國望塵莫及 更多文章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

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