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來的烏東對峙,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一步險棋。
為借民族情緒拉抬低迷支持度,並將美歐俄一同拖入纏鬥深淵、炒作加入北約的舊議題,澤倫斯基不顧俄烏懸殊的戰力差距,持續調動部隊於東部前線集結,以挑釁俄羅斯支持的「頓涅茨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和「盧甘斯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兩共和國,可謂是政治明星光環急速退潮後,鋌而走險的典型案例。
然而這般如意算盤未竟其功。一來放眼北約,除了美國與土耳其皆曾對烏克蘭表示口頭支持外,其餘諸如德法等歐洲國家,皆強調要循外交峰會解決衝突。縱使近來俄國與西方關係惡劣,雙方互相制裁、驅逐外交人員,亦無任何動作是以烏東衝突為名目,西方顯然無意陪澤倫斯基玩危險遊戲,甚至連演戲都覺得勉強。
二來俄羅斯看似身處被動境地,但眼下烏東兩共和國乃是實質獨立狀態,俄羅斯更已在邊境陳兵15萬。倘若烏克蘭發起攻勢,在北約不願出手的前提下,結果將是烏克蘭自取其辱,並加深烏東與俄羅斯的整合力道。故澤倫斯基看似在擦槍走火的邊緣來回跳動,實則漸入騎虎難下的窘境,正如此事雖在國際鬧得滿城風雨,最終也僅能在炒作民族情緒上收效些許,於烏克蘭的經濟與國際地位皆無實質助益。
但如此華而不實的操作,並非澤倫斯基的個人脫序,而是烏克蘭行之有年的政壇荒誕。長年以來,烏克蘭政治菁英只顧在選票上逐鹿江山,在掠奪資源上苦心鑽營,對民間的認同裂痕不加以彌合,對改善民生亦是無所用心,甚至為求勝選加碼炒作俄烏認同之爭,以致國家終日在虛幻的憤怒中迷走,在躁動的民粹中內耗;而與民生相關的基礎建設、經濟產業政策卻是原地空轉,並在政治的漫天喧囂下凋敝枯萎。此般「民主」凌駕民生的困境,已讓烏克蘭在泥淖中浮沉多時,而遠在東亞的台灣,亦逐漸步上了類似後塵。
「建立國家主體」的根源是奪權
細究烏克蘭與台灣的共同困境,根源便是複雜歷史衍生的多重文化認同,在政治菁英的有意煽動下,上升成了敵我與國族之爭,從而襲奪日常論述空間。
蘇聯崩解後,烏克蘭於1991年獨立,但在主權國家的外殼下,裸露著東西兩端的巨大裂痕。東方諸如頓涅茨克等地,以東正教、親俄羅斯與歐亞主義為標竿;西方的利沃夫(Lviv)等區,則以天主教、親西方與歐洲為立場依歸。而烏克蘭整體社會,又可歸結為「兩種語言、三種文化」:人們混用俄語及烏克蘭語,文化認同則分別有親烏克蘭的烏克蘭人、親俄羅斯的烏克蘭人、親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等。
如此結構在後蘇聯國家並非特例,而烏克蘭獨立之初,親歐與親俄兩派尚能共處,彼時總統大選的主打議題多為「共產黨威脅論」、「紅色復仇」等黨爭論述,雖已漸有負面選戰味道,卻還未涉國族議題。然而2000年之後,左翼當道的年代遠去,政客們終於挑上了民間長年的親歐與親俄裂痕,以「形塑烏克蘭主體」為由,大行反俄文化政策,同時鬥爭親俄派對手。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台灣與烏克蘭問題同時湧上並非巧合:拜登上任第二個百日面臨的考驗 | 更多文章 )

在政治菁英風行草偃下,民間的分裂愈發嚴重,以至在2004年總統大選後,爆發了受西方高度讚譽的「橙色革命」:被視作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雖一度勝選,卻只能在全國示威壓力下,乖乖接受重選命運,最終敗給強烈反俄的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而2014年的親歐全國暴力示威,更引發俄羅斯以保護海外僑民為由,出兵收回俄羅斯人聚居的克里米亞,烏東的親俄烏克蘭人亦走上武裝獨立進程,這才會有今日的分裂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