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端二期期中分析的不合理處

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外觀。(示意圖,盧逸峰攝)

我在跨國藥廠 R& D 部門負責二、三期臨床試驗 17 年的時間,以我個人工作經驗看高端二期試驗期中分析 Interim Analysis 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1)高端二期試驗期中分析的必要性

通常二期試驗受試者人數不多,試驗所需時間也不長,所以都是直接做完試驗,再將完整數據做期末分析。我上週上網看高端記者會,本以為二期試驗已結束,高端要公布 Final Analysis 結果,沒想到只是期中分析 Interim Analysis 我大感意外,也覺得很失望。

高端 Phase II 試驗,1/22 第一位受試者打第一劑,4/28 最後一位受試者打完第二劑,再經過 6 個月追蹤,10/28 就能完成所有受試者的追蹤,也就是說高端 Phase II 試驗總共只需要10個月,今年第四季就會結束,似乎不需要在此時做期中分析?

2)高端二期試驗期中分析的執行方式

通常會做期中分析的是大規模、需要進行兩三年的 Phase III 試驗。在試驗當中如果發生一些問題,因為 double blind 設計可能無法及早發現問題。所以會在試驗當中安排一到兩次的期中分析,將試驗解盲,由獨立運作的 IDMC (Independent 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  對期中數據進行評估並將結論告知藥廠。

IDMC 的結論通常有三種可能性(1)試驗沒有問題,可以繼續進行(2)試驗設計經修改後繼續進行(3)試驗有重大問題必須立刻停止。IDMC 通常不會告訴藥廠任何數據,藥廠也不會向 IDMC 詢問更多細節,這是為了要維護試驗的盲性,避免因為洩漏數據而影響接下來試驗繼續進行的客觀性。

我看高端「二期解盲」記者會,發現只是期中分析,以為高端只是要公布 IDMC 的評估結果(繼續進行、修改後繼續進行或試驗停止),心想記者會可能5分鐘就能結束,沒想到高端卻直接公布了詳細的試驗數據,這像是期末分析 Final Analysis 的做法,如果依照期中分析的規則,通常不太會這樣做。

3)高端用二期試驗的期中分析數據,於 6/15 向食藥署正式提出 EUA 申請

目前在國際上獲得 EUA 的歐美疫苗都是二期試驗結束,三期試驗進行當中做期中分析,再用三期試驗期中數據 Phase III Interim Results ,加上二期試驗期末數據 Phase II Final Results 提出 EUA 申請獲准。 (相關報導: 人員疫苗接種資格引發質疑 漢翔公司回應了:名單是機密 更多文章

高端目前只有二期試驗期中分析結果,data cut off 是最後一位受試者打第二劑之後一個月,中位數(median) 受試者打第二劑後兩個月,期中分析數據以免疫生成性作為替代指標,包括血清陽轉率,中和抗體平均效價;高端尚未進行三期試驗,所以還沒有疫苗保護力 Clinical efficacy 的數據,高端還表示不打算做傳統三期試驗,計劃以 immunobridging 取代傳統三期試驗,比起歐美疫苗,高端的科學證據相對薄弱,食藥署將會如何審核高端的 EUA 申請,值得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