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供電穩定又要低碳、非核家園,技術上不可能!專家揭台灣的能源困境:建議跟這國學習

環境專家葉欣誠指出,台灣的社會文化中有一個特色叫「同時都想要」,但是想同時達成供電穩定、環保低碳、非核等目標,技術上不太可能。(示意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開打,全球能源也開打隱形戰爭!你可能注意到,沿著波羅的海連結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二號」天然氣輸送管線,持續成為討論的焦點,因為德國需要從俄羅斯輸入大量天然氣來發電/供暖。

同一時間,歐盟執委會發布修正《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將核能與天然氣納入「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的範疇,簡單理解就是企業使用符合歐盟規範條件的核能與天然氣將被認定是永續的經濟行為。在未來的幾個月,歐洲議會與理事會將深入討論,由於支持的國家佔歐盟的大多數,一般認為將會通過。

不少人認為核能發電很有問題,而大部分人知道火力發電污染與碳排量都高。天然氣發電也是火力發電的一種,怎麼都放進了永續能源呢?德國主張非核,同時又棄煤,為什麼使用天然氣?

碳中和理想很飽滿,能源現實很骨感,任何能源政策調整都牽涉到能源博弈、地緣政治及國際競爭的全球佈局。

在現實世界中,人類能使用的能源選項有限,基本不脫煤、油、氣、電四種。在元宇宙中,我們把自己想像成造物主,但元宇宙也得用電。我們來思考一個生活情境。天氣若很冷,家中需要開暖氣才能維持基本健康溫度(譬如15度C),我可以使用燒煤取暖、燒天然氣取暖、電熱器插電取暖等方式。每一種選擇都有來源、設備、安全、環保的問題,而我的預算還有限。最後我必須作個決定,不管選什麼或什麼都選一點,室內溫度必須15度以上。能源之間有相互競爭與取代的關係,關鍵是要達到基本目標。

反核的德國需要天然氣來支持與「過渡」電力系統,甚至稍早發生的中國大陸的「拉閘限電」事件,都很完美地演繹各種能源選項之間的博弈關係、地緣政治及國際競爭的全球佈局。眾所周知,歐盟一直在因應氣候變遷、倡議與實踐能源轉型上扮演模範生與領導者的角色,大力推動能源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令油商不敢再大幅投資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但不用核能,再生能源增幅不足,能源轉型已經危及了能源安全,向俄羅斯買天然氣於是成為最佳選擇。這兩年北半球冬季嚴寒,歐、美、亞買家罕見地在夏季開始搶購建立庫存,在歐盟國家的電力市場中,電力的最終價格和用來滿足預期需求的「最昂貴燃料價格」掛鉤。於是,昂貴的天然氣轉化成為昂貴的電費,買電的民眾自然得受苦了。

能源政策並不僅限於領導人的理念、國家的政策方向,而是牽涉到能源博弈、地緣政治及國際競爭的全球佈局。當自己需要別人家的天然氣,還要另外拉管線時,就很難當個文青。使用全局思維務實決策就是必然,不是選項。

全局思維,務實決策

你還是覺得歐盟很政治,很「漂綠」嗎?請先不要這樣想,因為這其實是「全局思維,務實決策」。首先,我們要先確認這是在什麼實體範疇內做決策,全球?區域?國家?縣市?很明顯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而能源的供給與使用具有區域特性,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且能源之間有其博弈關係。 (相關報導: 世界各國在推動的「碳中和」是什麼?一篇文揭密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環保趨勢有多重要 更多文章

接著,要確認決策的目標為何?歐盟認為所有的目標中最重要且不能妥協的是一定要達到減碳目標,在這個大目標下,黑貓白貓能減碳的就是好貓。接著考慮自己的限制條件,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企業生存、社會穩定、民生福祉、有限的能源選項、各國的看法不一致、各地民眾的反對聲浪,還要維護歐盟的國際形象等。很明顯地,納入核能與天然氣對整體形象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基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與區域政治合作考量,便成為可以接受的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