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於2021年5月下旬開始大爆發,截至7月16日為止,短短兩個月,本土確診病例累計破一萬四千案例、死亡病例累計超過七百六十例。因疫情而衍生的種種光怪陸離現象,直可媲美描述清末官場腐敗現象的「官場現形記」。
疫苗與人命 孰輕孰重
疫苗的接種,是治療新冠疫情的根本方法,政府宣稱購買的疫苗是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聽得見卻看不見,但民間需要疫苗恐急,望眼欲穿,此時地方政府、慈善團體及鴻海等公司,紛紛表達意願,願意捐贈疫苗,但政府老神在在,絲毫不以為意,六月中旬,每天死亡案例超過二十案例,此時對疫苗殷殷需求的迫切性,幾達到官逼民反地步。六月十八日凌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公開喊話總統蔡英文,必須親自獲得蔡的授權,鴻海才能更進一步往下走,十八日中午,行政院宣布要授權郭台銘和台積電採購各五百萬劑輝瑞疫苗,十八日下午,蔡英文接見台積電董事長和鴻海郭台銘後,民進黨政府幾乎才定調民間採購疫苗捐贈政府的新模式。七月十二日,台積電、鴻海聯合發布聲明,已完成BNT疫苗採購相關合約簽署,整個採購疫苗方算定案。
綜觀鴻海捐贈過程,從五月二十八日宣稱有意出資購買到七月十二日定案,中間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六月三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稱,「我敢講現在買不到疫苗」,六月九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回應疫苗跳票,將疫苗比喻為雞腿,「這就像訂冷凍雞腿,廠商跟你說何時到貨,結果沒生產出來,要罵訂貨的人嗎?」只能說,政府無能,推沒貨,不讓別人買,怕自己買不到的謊言被拆穿;後又因政府認為疫苗包裝盒上的「復必泰」標籤,有辱台灣國格,百般刁難,非要去掉標籤不可,進而拖延到貨期間,對照七月三日,花蓮婦女為搶打殘劑而跌倒趴地的畫面,「要活命就要疫苗,台灣打疫苗打得這麼可憐。」政府意識形態的作怪,已到達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惡的是,民進黨的立委,打了進口疫苗,於六月十八日在立法院以62票反對添購疫苗,你不覺得蔡政府太殘忍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政府不以天下蒼生為已念,冷漠的忽視人民生命的流失,也難怪總統可為美國總統的老狗發出弔信,卻不願悼念逝世的同胞。
民間捐贈疫苗,原為濟政府購買疫苗之窮,但當鴻海宣稱購得疫苗之後,政府官員個個表功,好像斯人不出,就購買不到疫苗,真是本末倒置,顛倒是非;過去的一年,政府編了巨額的紓困預算,卻不見購買的疫苗,而於採購程序卡關的官員,在鴻海買到後還要表功,「看過不要臉,但沒看過這樣不要臉」,正足以描述這種現象。
政治凌駕專業
為檢驗疫苗接種進度,疫情指揮中心始終以接種覆蓋率為基準,但於七月十三日,突然宣布改採「劑次人口比」,以取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的統計方式,並要校正回歸以往的覆蓋率;陳時中說,這是「總統蔡英文的意思」,其目的就是要達到總統7月底覆蓋率25%的目標。前疾管局長質疑為美化數字,指出使用劑次人口比的統計方式,多應用於疫苗覆蓋率較高的國家,對臺灣目前僅1成7的第一劑的疫苗覆蓋率,恐失真誤判。歸根究底,政治凌駕專業,棄專業於不顧,「官大學問大」,長官的話都是對的。
5月30日,政府宣布與高端公司購買1000劑國產疫苗,瞬間輿論大譁,蓋國產疫苗尚在第二期臨床解盲前,遑論進行第三期的臨床試驗,國產疫苗成功與否,連生產疫苗的高瑞公司都不敢保證。蔡政府就敢簽約購買該公司疫苗,捨現貨而就期貨,總統似乎成為生技專家,凌駕於食藥署的專業之上,食藥署新藥審核的SOP,國產疫苗能否問世,都可置諸腦後,官員屈從上意,以總統的意旨為行為準則;至於後來高端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的審查,原有16位學者專家中有8人被替換,另補進4名衛福部的人馬一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冠疫情的破口,「3+11」的政策,購買功效不確定的國產疫苗及採用「劑次人口比」的統計方法,處處可見政治凌駕專業的斧鑿痕跡。當官員自我放棄,專業與堅持都不見時,倒楣的就是老百姓了。
對於政府的防疫措施,網路上流傳的八無(無知、無能、無情、無義、無道、無德、無恥,無賴)評語,似乎頗為貼切,政府的疫苗政策,使人感到痛心、嘆息。民選政府的防疫,背離民主,漠視人民的生命權,難道民主真是一個好的制度,讓獨裁者能名正言順的獨裁嗎?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蔡英文的面子VS.民進黨的良心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退休人士、民國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