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考季,就是全國各大學、高中參與作文試題閲卷老師們最挑戰的時刻——句不成文、文不成篇、飛空駕霧、呻吟如病、⋯⋯,更遑論是司空見慣的連篇錯字。其實,這些現象指出了教育部、高教司、中教司、中文學界、第一線國文科老師長久以來都不願面對的真相——學子語文能力不足、學習意願低落。
為何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綜合起來,是教材的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問題、是教學方式和技巧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問題、是閱讀與寫作分配孰輕孰重的問題、是科技發展下的效應問題、⋯⋯。這些由四面八方湧來的浪潮,其結果就是學生普遍語文能力不足!而,學生能力不足,要如何拯救?
然而,在這個意識掛帥的世局,國語文教學的沈疴難挽,竟被化約為——白話、文言篇數的比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深厚,上下三千多年,卷帙浩繁,即使是畢生埋首的學者也只能一窺其角落。然而持文言文比例提高者卻認為,若是教材再減少個三、五篇文言文,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即將滅絕!我們不禁要問,莫非中學生多讀幾篇文言文,傳統文化就倖倖然生機蓬勃?則我們的傳統文化學術果何其菲薄!中文學界以中學生閲讀古文篇數等同傳統文化學術興衰之命運,實在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蚍蜉如何撼動大樹!中學生連傳統文化學術是何謂也,終不知,但習讀二十篇左右的文言文,竟就足以力扛重任?
這些不是重點的歪論竟然成了主打單曲,究其根源,不是落入政治意識型態(顏色壁壘分明)之爭、就是落入極端的護衛傳統文化霸權心態、就是落入學術分門學閥爭霸戰。

就事論事,傳統文化學術之傳承,其實是中文系所學界責無旁貸的重任。大學中文系所主任若嚴格要求中文科班出身的學生,要求他們的入門功課:好好㸃幾本古籍、好好背頌百篇古文、好好磨練習作文言文、能夠寫一篇主旨明確言簡意賅的白話文,這些人將來若進入中學任教,才是傳襲文化的中流砥柱。
可是,自1985年前後,各大中文系所能執行此斯巴達古文教學者幾稀!原因為何?時代變了!觀念改了!實際教學根本難以推動!而如果連中文系所老師都認為中文系學生必要的訓練,已變成可有可無,那何苦為難將語文當作溝通傳達的一般生?而如果連中文系所老師都無法嚴格訓練中文系所學生,則這些未來的中學生的老師,如何教學傳遞文化的深度和美學?假若中學生大抵落入於今國文教學最為人詬病的學習沙漠:責付背課文、背翻譯、背注釋、背作者的生辰八字,而且連標點符號都要和課本的內容一模一樣,這樣的學習有何意義?有何樂趣?遺下的後果,就是連閲讀一篇六百字文章的能力都沒有、也沒有意願;論說題寫成簡答題、寫成填充題;作文再寫不出超過三百字。 (相關報導: 專家都未必懂的文言文,真能傳承文化?華文系教授打臉:關鍵才不在課本教多少 | 更多文章 )
再有,李家同教授投書表示,「成語」富涵中國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學不可少。教授認為減少文言文教學,學生將無從認識文言文中最為精華的「成語」,傳統文化學術也將於焉不傳。成語,是傳統文化中堆壘在語言文字中最底層、最細小的沙礫;常用成語,已熟化為現代白話文的基礎詞彙,使用者渾然不察。如「槁木死灰」「如喪考妣」「東施效顰」⋯⋯⋯,這些成語,今人多應用無誤。所以,只要多閱讀,認識的成語就越多,至於它的出處,就不需要追源教學!更不需要背誦!中文成語,浩如繁星,如何運用妥適?如何增益文章的深度與美感?必得經過長時間的養成,不是二、三十篇的文言文所得勝任。「要喝牛奶,家裡就養一頭牛?」成語,是語言文字中的活化石,真的不必刻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