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電價真相2》電價4年凍漲是「咖啡館補貼石化業」 明年民生電價跟漲恐難避免

政府政策讓台電維持低電價,使得台電缺乏經費更新設備,導致發電無效率,更造成用電量大增。(洪敏隆攝)

7月電價調整僅調漲用電大戶,引起部分工商大老反彈,警告將造成產業外移;然依照學者計算未漲價前電費支出僅占製造業生產成本的1.77%,調漲後只影響約0.27%,價格還是比外國低。低廉的台灣工業電價並未在這次完全漲足,加上已難重回低能源價格時代,明年一般用戶用電也勢必面臨調漲,學者呼籲外部成本應內部化,讓耗能產業負起應負責任。(系列2之1)

電價未調漲前,台灣工業用電平均電價每度2.4461元,遠比住宅用電平均電價是每度2.5596元少4.64%,就連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工業用電每度2.7218元也比住宅用電高0.3987元。根據世界能源總署2020年統計,台灣工業用電價格是全世界第6低、亞州最低價,日本每度電4.7875元甚至是台灣的將近兩倍,長期扭曲的電價就像是用「咖啡館補貼石化業」、「外銷補貼他國消費者」。

2019至2021年電價凍漲期間,用電量增加176億度

台灣電價自2018年調漲3%後已凍漲逾4年,低廉電價令台灣用電無所節制的不斷攀升,在短短3年間(2019至2021年)用電量增加了176億度,工業部門就增加了137億度,占總增幅的78%。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經濟部去年(2021)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估計,因為廠商擴廠需求增加,2021年至2027年每年用電平均成長2.5%,沒想到第一年就遠超過預期,2021年從前一年的2712億度增加118億度到2830億度,成長達到4.3%,光是工業用電去年1614億度就比前年增加107億度,成長幅度超過7%最多,其次是住宅用電約527億度,較前一年略增加26億度,用電排第三占16%的服務業455億度,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前一年略減6億度。

20220705-SMG0034-N01-洪敏隆_03_近4年用電成長趨勢
 

從能源局統計月報來看,2021年工業部門裡面的電腦通信及電子產業(以下簡稱電子業)就占了37%,用電量將近600億度,且從2011年的386億度逐年攀升,11年增加超過200億度用電,是影響工業部門整體發電的主因。

工業研究院分析,電子業的用電成長來源,主要是晶圓代工、記憶體大廠投資設廠;用電居次的化學材料製造業(21%),用電成長主要來自新設空氣分離工廠,供應電子業設廠帶動的工業氣體需求;工業用電3至5名則為金屬基本工業(12%)、金屬製品製造業(5%)、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4%)。

147家用電大戶未達強制節電標準,能源局卻沒相關裁罰

中華大學創新產業學院暨企管系特聘教授許志義表示,連4年8次凍漲電價,補貼主要對象顯然是外銷產品的他國消費者,得到好處的國人反而僅占小部分,凍漲電價也不利需求面節能減碳及淨零轉型之推動。從供給面來看,凍漲電價將嚴重惡化台電財務虧損,影響電源及電網的投資與維運成本,帶來潛在供電穩定風險,反過來可能增加整體社會缺電成本。 (相關報導: 電價真相1》一年被坑走數百億元 盤點五大財務黑洞如何掏空台電 更多文章

長期以來低廉的工業電價及電價凍漲,減損了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能源局早在2015年就規定用電量達800KW的用電大戶,平均每年強制節電1%,但是2020年的統計,有147家用電大戶(工業部門162家、能源部門1家、服務業11家)未能達標,約占整體的4%之多,其中以電子業34家最多,其次是化工業29家、金屬製品業27家,對於沒達成節電的用戶,能源局並未公布也未有相關裁罰及改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