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讓外界意外的是衰退1.4%,在此之前的2021年第4季度則是正成長6.9%,這種表現被稱為「戲劇性下降」,從這個數字中,已可聽到滯脹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在正式公布首季數字前幾天,市場上調研機構最新的估計,還認為第1季成長率會降到1%,而根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預測則顯示,經季節調整後首季成長率為1.3%,這個數字已較原先預期低,是「讓人失望」的成長率;不料最後的數字卻更低、且為負值。
這些預測數字大多是季增年率,但即使以年增率來看,第1季經濟也是衰退了0.4%。美國第一季 GDP 季增年率為 1.3%。如果考慮到今年以來節節上升的通膨,3月美國通膨已漲到8.5%,從這個角度而言,短期而言美國已陷入停滯性通膨。
美國通膨走高的原因相當明確:疫情干擾造成的供應鏈問題、供需落差、貨櫃延滯、減碳與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價格飆漲….,但首季經濟衰退卻讓外界意外、原因亦難解,因為首季在GDP中占比最高的消費仍增加了2.7%、美國家庭收入持續增長、薪資亦正向上揚,按理這些數字與現象應反映經濟的正向走勢,但最後的數字竟然是衰退。
唯一較明確的是貿易逆差擴大拉低了成長率。在GDP計算上,出口是正值、進口則算是一個「負值」,換句話說,如果出現貿易逆差(出口減進口變成負值),經濟成長會被拉低;美國3月的貿易逆差創下新高,讓GDP變低。也因此部份專家視首季的衰退為一個「雜訊」,進口增加多其實只是企業「重建庫存」導致,美國經濟不會陷入衰退。
以美國經濟現況與景氣循環週期來看,這種說法有道理,單以3月失業率由前月的3.8%降至3.6%、就業市場表現優於預期就可看出,經濟仍處於擴張期,首季的衰退確實可能是一個「雜訊」,美國經濟並未衰退。
不過,諸多負面因素的發展,仍威脅著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前景,未來是否會掉入衰退仍在未知之數。
在所有負面因子中,來自內部的主要是通膨惡化與聯準會因此必要的加速升息。依照聯準會對外說法,5月利率會議幾乎可確定一次升息2碼,而且下半年的會議也可能每次都升息2碼。升息會讓經濟冷卻、壓抑金融市場,簡單的講就是會讓經濟成長動力降低。在經濟已明顯走緩後再升息讓經濟更冷,很可能就讓經濟硬著陸、跌入衰退。
部份市場人士認為首季經濟衰退可望影響升息腳步,是否如此待觀察,但聯準會確實陷入進退維谷中─在通膨已高到8.5%的40年新高後,不快速升息難以壓制通膨,但這種作法必然不利經濟增長。如果考慮要「顧增長」而放慢升息,又可能讓通膨更惡化,一旦通膨惡化最後一定會打擊成長,而且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可能壓制住通膨。
不過,無論如何,5月升息2碼應該已是板上釘釘、再難改變;至於下半年是否如原規劃每次會議升息2碼,則可能再視經濟數據而定,如果通膨下滑、經濟又衰退,則升息腳步可望放緩。
另一個負面因素是:各大經濟體經濟情勢走衰看壞。歐洲經濟主要是受到俄烏戰爭的衝擊;以德國而言,年初時的預測,就認為首季可能會出現「技術性衰退」,在2月下旬發生俄烏戰爭,德國不少產業─特別是汽車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影響,衰退更難避免。事實上俄烏戰爭發生後,預測機構對歐洲國家的預測數字全部下修。
至於中國則主要是受疫情反覆、封鎖解封等干擾,特別是經濟重鎮、牽連眾多供應鏈、同時也是全球最大貨櫃港口的上海封城,影響特別大;原先官方訂的5.5%成長率,預測單位全部都下修到5%以下了,從北京開始力推刺激政策保增長可看出經濟走弱的現實。
對美國而言,不論跟中國打貿易戰打得多激烈,實質上雙方經貿往來仍密切,中國經濟走緩還是不利美國,如加上歐洲同步走緩,影響當然更大。 (相關報導: 為何央行寧願升息1碼,也不加強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理事們的背後考量曝光 | 更多文章 )
對台灣而言,也是「同理可證」,中美歐3經濟版塊經濟走緩,對倚賴出口的台灣而言,不會是好事;更讓人擔心、同時也是最糟糕的是高通膨、低成長(甚至衰退)同時出現,希望美國首季出現的滯脹不會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