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金、台企銀…持續存金融股是天才還是阿呆?專家列2點分析今年銀行業走向,讓人瞬間恍然大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到現在,金融股的投資人可說是一波三折,幾乎每年都有利空,持續存股是天才還是阿呆呢?(示意圖/取自Pixabay)

台灣內、外資銀行在2023年元月的平均逾放比是0.16%,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安泰銀行0.83%、星展銀行0.44%、遠東銀行及王道銀行0.35%,最優秀的前三名為華泰銀行及連線銀行0.1%、京城銀行及元大銀行0.02%、匯豐銀行0.04%,有沒有發現很神奇的現象?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到現在,金融股的投資人可說是一波三折,幾乎每年都有利空,我們按照年份來回顧。

2020年:因為三月份新冠疫情大爆發,造成全球死亡人數急遽攀升,經濟活動也陷入停滯,加上美國FED利率直接歸零,於是銀行放款及呆帳率都大幅度惡化,當市場熱錢湧入,金融股自然也不會受到青睞,沒漲就算了還反而下跌。

2021年:全球疫情二次爆發,加上各項原物料供需失衡,也讓投資市場變得非常震盪,而金融股獲利就靠著投資、放款為主,當市場利率持續低迷,加上疫情尚未緩解,通膨也在年末開始快速惡性上升,導致投資市場下殺嚴重,這也讓金融股獲利出現停滯。

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各國原物料供應鏈持續吃緊,加上物價通膨完全失控,也讓FED再度快速升息抑制通膨,結果也讓市場遭受非常嚴峻的打擊,加上中美角力讓全球市場變得更震盪,於是金融股不僅受到投資市場雜音影響,投資部位也紛紛出現股債雙殺的利空,強力升息的壓力之下,金融股也出現更大的逆風。

2023年第一季:年初通膨仍控制不下,於是FED同樣維持鷹派升息態度,接著美國SVB矽谷銀行開始失控,歐洲瑞信銀行也出現二次營運危機,所以美國FED及歐洲瑞士銀行即時出手救援,才讓近期金融危機稍為獲得喘息的空間。

但這也讓金融股投資者出現一個省思,過去數十年來,台股金融股常常只要撐個一、兩年的逆風之後,接著就能重返獲利,但這次相當嚴重,也出現玉山金決議配發低股息、國票金及潤泰新不配息等事件,而這些都還只是截至目前為止的消息,當未來金融股陸續公告配息政策之後,恐怕也沒這麼樂觀,尤其是壽險、投資為主的金融股仍在認列全球風險部位,依舊承擔著股債雙殺的壓力。

所以很多人就開始擔心,國外金融股投資人又回到充滿壓力的狀態,隨時都可能會引爆下一個利空,那麼台股金融族群投資人該撤退嗎?是不是壽險金控又要認列大幅度未知的風險?這是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重點。

美國SVB有可能引爆台灣金融業二次危機?

如果只看華爾街新聞,大家通常都是看到市場機構怎麼說,就會跟著怎麼想像,最後美國華爾街投資人開始緊張,就會牽動全球跟著緊張,於是台股投資人也會跟著浮動不安,也會開始跟著亂砍股票,但這有必要嗎?還是先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吧!

回顧矽谷銀行倒閉危機,可以從美國金管機制、銀行營運及客戶組成來解析,美國金管會大家應該也很清楚,基本上就也沒在管理,所以每次出現金融危機通常都已經來不及了,風險意識也比較不夠。再來是銀行營運模式,這家銀行主要做的都是投資,買了滿手美國公債,於是近年債券下殺嚴重也讓銀行出現非常可怕的未實現虧損,狀況就跟壽險業很像。 (相關報導: 矽谷銀行倒閉,台灣金融股會受到影響嗎?專家解答投資人3大疑問,遇到一件事才恐釀金融風暴 更多文章

最後一個是壓垮矽谷銀行的稻草,也就是客戶組成來自科技新創業,當美國FED為了對抗通膨而持續升息,這當然造成科技業蕭條及營運重創,加上科技業及電子業的需求進入消化庫存階段,因此這些位於矽谷的新創公司也出現大規模裁員及營運虧損,當然就會動用存在矽谷銀行的資金,結果好死不死,這時間點正好是矽谷銀行投資債券虧損最大的時候,當這個大規模擠兌發生時,矽谷銀行當然也只能認賠拋售這些美債變現,當銀行資產虧損規模過大,最終發生人踩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