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斌專文: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東南亞燕窩的商品價值與社會生產關係

作者根據文獻,探究「燕窩」在華人社會的市場價值。(資料照,究愛燕窩 Jofulove 提供)

在一般英文文獻中,稱華人食用的燕窩為 “birds’ nest”、“edible birds’ nest” 或 “swiftlets’ nest” 。在華人圈的飲食文化中,燕窩被視為一種珍饈,一般來說沒有太大的疑義。當然,現代智慧型(“eat smart”)或者說反思型(“eat conscientiously”)的消費者,對於燕窩不乏質疑的聲音。但是隨著中國國內人民消費力的提升,燕窩的市場更加蓬勃發展,也是明顯可見的趨勢。可想而知,燕窩不是常民的飲食中的大宗食品。但是,海內外凡是華人,即便沒有見過或吃過燕窩,絕大多數的人聽到「燕窩」兩字,大概都會油然生出敬意與嚮往。要說在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徵位階上,燕窩居於拔尖的地位,絕不為過。在想像中,燕窩往往伴隨著宮廷、豪門、奢宴、異國與神祕的意象。人們對於詳細的情形可能不甚了了,但多半模糊的知道:燕窩背後隱藏著很大的「功夫」,包括燕子的功夫、人的功夫和錢的功夫:燕子「嘔心瀝血」地築巢,「南洋土著」冒著生命危險攀高採收,然後中間商上山下海取得貨源,層層轉銷,最後才能由富裕的消費者購得。

然而這樣的大費周章,都是建立在一個人們並不十分清楚的前提上:燕窩想必是有價值的,但是這價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篇論文的主旨,就是希望透過文獻的爬梳,加上砂勞越燕窩產地的田野資料,探討東南亞某處遙遠陰暗的石灰岩洞中,某些特定品種的燕子用唾液構築的,一叢一叢看起來其貌不揚的鳥窩,是怎樣被漢醫傳統認定為補品中的極品,產生市場價值,並且獲得新的文化分類,繼而衍生出一個龐大的環南中國海燕窩貿易的商機?

在東南亞歷史、財經、文化研究的領域中,燕窩都是學者們熟悉的一項重要的貿易品。目前在環南中國海的市場上,燕窩的貿易金額仍然相當龐大。依照位於新加坡的「東南亞國協燕窩貿易商協會」(Asean Birds’ Nest Traders Association)的估計,以印尼為例,其佔有全球燕窩出口市場的70%,年出口金額在2億到2億5千萬美元之間,1997年的出口量為170公噸,並且預計1998年會有10%的成長率。其他的主要燕窩出產國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與泰國(Cohen and Redeb 1999: 48)。國際環保團體與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近年也對燕窩貿易密切關注,深怕因為華人嗜吃這種燕子的口涎構成的燕窩,而危及燕子的生存與繁衍。過去10多年間東南亞經濟的繁榮,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後國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市場成長,更加深了這方面的顧慮。 (相關報導: 幕後》「如果國民黨提名另外一位⋯」 郭台銘密談曝心境 最後一搏媒體人獻計學那個人 更多文章

雖然說燕窩具有這樣顯赫的地位,但是不論在哪一個領域中,針對燕窩的研究,卻是異常的貧乏。就燕窩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而言,在英文文獻中,除了少數純粹描述與政策參考的文章(例如Cranbrook 1984; Leh 1993; Meday 1957)之外,只有Leonard Blussé (1991)的論文“In Praise of Commodities: An Essay on the Cross-cultural Trade in Edible Bird’s Nests”探討的是燕窩生產與貿易的歷史。但是 Bluessé 文章的目的,是企圖由這個商品的研究為例,呈現出「東方貿易真正的特質(the true nature of Oriental trade)」(ibid: 317)。Blussé的研究以東加里曼丹(Eastern Kalimantan)、爪哇南岸(Java’s South Coast)、巴達維雅(今雅加達)近郊(Batavia’s Countryside)以及占婆島(越南東南岸)(Champa Islets)4個燕窩產地為例,討論的時間由18世紀中到19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