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取得緩慢進展,軍事專家開始談論持久消耗戰,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要開始出現裂縫了嗎?
西方國家仍在討論支援烏克蘭的最佳方式,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和懲罰程度,對此在克里姆林宮坐鎮指揮戰爭的普京又有何看法?
在他眼前一邊是英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堅持要擊敗普京。英國外相特拉斯(Liz Truss)還表示要確保俄羅斯「被趕出」烏克蘭,「決不以烏克蘭領土為妥協」。
但是另一邊,普京也看到法國、德國和義大利態度有所不同。

法國總統馬克宏5月初呼籲俄羅斯和烏克蘭停火,並呼籲西方不要「陷入羞辱或復仇的誘惑」。
第二天,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訪問美國白宮時表示,歐洲希望「設想達成停火,展開可靠協商的可能性」。
德國總理蕭爾茨和馬克宏周末和普京進行80分鐘的電話交談,試圖找出讓烏克蘭能夠從黑海出口糧食的方法。
但拉脫維亞副總理帕布里克斯(Artis Pabriks)在社交媒體上批評某些西方國家的立場,「看來有些所謂的西方領導人自尋羞辱,完全脫離政治現實。」

不同信號
當然,不論這些西方領導人意見如何,美國總統的態度才是對克里姆林宮真正重要的。
但是在烏克蘭戰事上,美國總統拜登在不同時間卻發出不同的信號,3月時他說普京是「戰犯」,似乎要改變莫斯科政權,但本周他對軍援烏克蘭「能夠打擊俄羅斯」的火箭系統卻又態度保留。
俄羅斯前總理、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稱拜登態度「理性」,但是克里姆林宮對美國軍援烏克蘭另一種先進火箭系統卻又表示是「火上澆油」。

拜登經常會有脫口而出的發言,因此美國政府的態度大致上還是要看國務卿布林肯發出的美國官方立場。
最近在德國柏林的北約外長會議上,布林肯說美國及其伙伴的重點是「讓烏克蘭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都盡可能地維持強勢,以遏制俄羅斯的侵略,完整保衛其獨立和主權」。
聽起來語意強烈,但如何定義「盡可能維持強勢」?「完整保衛」烏克蘭獨立和主權值得又是什麼?
那麼,西方在烏克蘭戰事上面的共識要開始出現裂縫了嗎?
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外交政策負責人邦德(Ian Bond)表示,歷經數周談判才最終達成歐盟對俄羅斯實施部分石油禁運,「從石油禁運就能看出來有多麼難達成共識。」
由此可知,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也不可能迅速進行一致化的行動,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希望歐盟國家能很快取得一致,但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承認,下一步制裁「越來越難達成」。
奧地利總理內哈默(Karl Nehammer)表示,天然氣禁運「不是下一輪制裁方案的議題」。
需要更多武器
烏克蘭表示,西方國家承諾很多,但做到的較少。
美國和德國承諾要提供多管火箭系統和防空雷達系統,對面臨很大壓力的烏克蘭軍方絶對是好消息。 (相關報導: 俄烏戰爭最大受益者是他!提升國家全球地位,促使國際社會邁向「多極體系」 | 更多文章 )
但是德國先前對軍援烏克蘭的猶豫不決,以及美國堅持其軍援武器只能用來打擊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目標,都讓人懷疑為什麼西方要試圖限制烏克蘭軍事行動,而俄羅斯軍事行動卻毫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