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5日》:香港的「六四記憶」能移植台灣嗎?吳叡人:漫長鬥爭才剛開始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香港六四紀念劇《5月35日》無法在港公演,今年首度移師台灣——這對香港人與台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香港逐漸被「清洗」的六四記憶,能在台灣移植、落地嗎?DW採訪幕後團隊與學者理解他們的答案。

「我想去廣場,沒錯,你最怕我做的事。我要去廣場,去哲哲被人打死的地方,好好哭一場。」六四34週年前夕,來自香港的舞台劇《5月35日》首度在台灣公演,劇目就在小林向阿大宣洩壓抑已久的喪子之痛中,拉開序幕。

《5月35日》主角小林與阿大是天安門事件的死難者家屬,為了一償癌末妻子小林的宿願,丈夫阿大決心不再避談六四,兩人密謀要到天安門廣場去,為六四鎮壓死去的兒子哲哲哀悼。

為六四三十周年創作演出的舞台劇《5月35日》劇照。(一八四一出版提供)
為六四三十周年創作演出的舞台劇《5月35日》劇照。(一八四一出版提供)

這齣舞台劇誕生於香港,由知名編劇莊梅岩編寫、藝術劇團「六四舞台」製作,2019年六四30週年之際在香港首演時,正值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爆發。那年,是《5月35日》最後一次在香港實體演出。

2021年,「六四舞台」宣布自行解散,前主席列明慧帶著版權移居英國。今年,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取得授權,與台灣劇團「曉劇場」合作,首次將《5月35日》改編搬上台灣舞台,在台北連演6場,包含一場粵語讀劇,估計共有超過1200名觀眾。

舞台上,《5月35日》講述了受難者家屬從不談六四到前進廣場的過程;現實中,戲劇本身卻見證了香港不能再公開悼念的巨變。

記憶的「清洗」

「以前香港是沒有敏感詞的,說『5月35日』有點是在諷刺大陸不能說六四,沒想過那個轉變這麼快。」受邀來台觀賞公演的列明慧在接受DW採訪時感嘆,「香港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們是有自由的,現在連悼念的自由也沒有。」

香港曾是全世界紀念六四規模最大的城市,維園燭光晚會有超過30年的歷史,每年吸引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參加。今年,燭光將連續第4年絕跡維園,改由建制派團體舉辦慶祝「回歸祖國26週年」的家鄉市集。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香港保安局長鄧炳強日前談及六四時,只以「特別日子」借指;特首李家超回應市民能否自主悼念時,則含糊指示,如警方認為違法會果斷執法;在這之前,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大批書籍,六四書目幾乎清零;存放於港大的「國殤之柱」也遭港警檢走用作調查。

列明慧形容,中共正試圖「清洗」香港的六四記憶,但海外港人仍會以自己的方式持續悼念,「哪怕是很微小也好,很可能是買一本書、可能是穿一件衣服、可能是點一支蠟燭」,《5月35日》來台演出也是如此。

《5月35日》的港台意義

2020年,《5月35日》庚子版因《香港國安法》與新冠疫情等原因,無法實體演出,僅能網路直播。那年的版本,特別改編加入了香港街頭抗爭的畫面。

列明慧告訴DW,反修例運動過後,紀念六四在許多港人心中有了新的意義。對她來說,六四「已經不只是歷史的傷口,而是我現在活生生、現在流血的傷口」。 (相關報導: 2024美國總統大選》佛羅里達州長角逐白宮大位 外交政策徵詢對中鷹派意見 更多文章

「過去六四的時候,我第一個會想到的是當年犧牲的學生,我會想到天安門母親,還有內地的維權人士,但這幾年每到六四,我會特別想起香港的朋友。因為他們有部分還在監獄,依然在等待審判,也有在未經審訊的情況底下被關押超過2年了,特別是(前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何俊仁還有鄒幸彤,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面臨10年甚至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