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對談側記:美國子宮戰爭會改變什麼?

〈梁啟智 X 烏烏醫師 X 林志潔:美國子宮戰爭會改變什麼?〉活動側拍。(鍾巧庭攝)

梁啟智:美國政治如何透過文化戰爭左右了墮胎權?

民主不是我拿到了之後,就可以回去睡覺了,不是這樣的。它要不斷地去爭取、也會不斷地受到挑戰,它背後的不安是一直存在的。

這個議題美國其實已經很久了,現在發生這個事情(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其實不是太意外。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美國政治長時間以來的一些問題,或者我們再推得廣一點,也是民主政治內在需要處理的問題。因為今天其他的講者會談到女性權益這方面,所以我就集中去談美國的民主政治體系。

首先,墮胎權在美國政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法院和法院在美國政治裡面的地位是怎麼樣?

「政治兩極化」是美國過去十多年談了很多的現象,而關於墮胎權,我們常會用「文化戰爭」的概念分析它背後的政治利益。

當我們說我們去投票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一開始,很多政治學者會認為投票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力量,比方說你屬於某一階層,你就投票給對你有好處的政府,因為他們的政策對你有利。

但後來我們發現不是這樣子。我們發現很多人投票的時候是基於是想像:他想像這個事情跟自己相關,去投票的時候投的是某種身分認同,因為他覺得這是我的價值觀,去投票就好像給我自己一種充權的感覺。

這種社會認同後面,就是政治學談了多年的「情感政治」。

很多時候我們動員一個人去做一點事情,都是跟情感相關。過去十多年來,美國政治裡某些議題很容易讓某些人覺得這是關乎於「我是誰」、這是關乎於我相信的價值等等。在談墮胎議題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會用pro-life pro-choice這兩個陣營區分:他們叫自己是pro-life ,關注點就是生命,那生命的意思是什麼?是生命到底什麼時候才算開始?後面就有很多很多的討論,而另外一邊就是pro-choice,告訴你婦女可以有選擇的權利。

今天這個議題變得這麼極端,其實過去不是這樣的。

極化的政治氣候,失衡的三權分立

我們回到羅訴韋德案成立的1970年代。當時在美國,兩個政黨的支持者對墮胎議題的態度其實不太極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據:共和黨人支持任何情況下可以合法墮胎的比例(39%),甚至比民主黨還要高一點點(35%)。

那為什麼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呢?

首先是所謂宗教右翼的興起,其背後有許多不同團體,其中有一個組織叫做道德大多數(Moral Majority)。1970年代Roe v. Wade之後,他們就成立了很多這樣的團體去參與政治。

比方說,他們會支持某一候選人,一開始他們也曾經支持過民主黨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但發現他當選之後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從長遠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保守主義跟共和黨在過去這幾十年來走在一起。這可以從尼克森(Richard Nixon)做總統的時候說起。60年代民主黨推動民權,特別是黑人投票權,在這方面得罪了很多南方教會的白人,所以有人會說,文化戰爭追根究底可能是個種族問題。

那為什麼對一個政黨來說,有些事情可以動員大家去投票? (相關報導: 美國墮胎權之戰:8大QA一次看 更多文章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在美國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公投綁大選。每一次大選的時候,他們都會提出一些共同的議題,而且是文化戰爭相關的議題(例如同性婚姻),動員大家去投票,那大家去投票的時候就會順便投共和黨票,那麼他們的人就可以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