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蕭菊貞─南方鐵道一趟不寂寞的旅程

冒著蒸氣的復古火車吸引許多民眾拍照留念。(圖:上善醫文化工作室提供)

在電影院看到《南方,寂寞鐵道》預告片,也許是那樂音、也許是那穿越綠色山頭長長的軌道,霎時讓我感到一種幽長的寂寞,也想探索那寂寞,當下便決定要看這部電影。

思想「南迴鐵路」是什麼?身為一個台北俗,非常無知的我,一時之間腦袋裡好像只有很久以前播過的新聞–「南迴鐵路搞軌案」,除此以外,竟然一無所知。汗顏之餘,估狗了相關資訊,當年艱鉅而漫長的施工過程,還有鐵道迷穿越無人山徑、費力攀爬才能拍到絕佳角度的執著熱情,都是那麼吸引人;然而,拍這樣的一部紀錄片有多難?導演蕭菊貞花了六年才完成,最初為什麼會挑戰這樣難的題材呢?

南迴鐵路的呼喚 蕭菊貞投下六年心血

「現在想想,還好有拍…」,蕭菊貞說。「這部片6、7成畫面現在都看不到了,全線電氣化,都是電線桿、電車線,第1代南迴車站站體、月台全部改變了,很多列車退役了,也有幾位受訪者去世了。那時我們拍下,就留下了。」蕭菊貞回憶拍片過程之辛苦,其實可以因為任何理由停下來,因為是她一人獨力推動,在民間找資源完成,沒有受任何單位委託,完全靠意志力和熱情。

火車車頭的空間很狹窄,司機員在駕駛台上的鏡頭大多是由蕭菊貞親自掌鏡。(圖:上善醫文化工作室提供)
火車車頭的空間很狹窄,司機員在駕駛台上的鏡頭大多是由蕭菊貞親自掌鏡。(圖:上善醫文化工作室提供)

最初想拍鐵道題材,是想為台灣的鐵道留下紀錄與故事,認識她的朋友都把她往南迴推:「導演,妳趕快!」讓她彷彿被南迴呼喚過去。探訪台灣環島鐵路系統這最後一段還沒電氣化的路段,真的很美!「從枋寮出發,右邊是台灣海峽,走著走著,四周是魚塭、蓮霧園,往左一轉,進入中央山脈南段一連串的隧道、高架橋,兩邊這時變成愛文芒果,穿越隧道後看到的已是太平洋,短短98公里的景色,大山大海與自然作物完全不同,進入台東又變成釋迦園…」

被傳統鐵道即將改變為電氣化的急迫感和美麗所吸引,衝動之後就要承擔,怎麼拍?南迴鐵路一拐進山區後,與公路距離很遠,地圖上沒有其他的路,卻看到很多人拍下壯觀的火車大景,於是蕭菊貞去問那些鐵道迷,都在哪裡拍的?第一位攝影師說,「妳是真的要拍嗎?我帶妳去。但妳有開山刀嗎?四輪傳動車?怕不怕蛇?」她為了拍攝只好都說沒問題,跟著鐵道迷的足跡才發現,要爬電塔、墳墓區、垃圾山…。《南方,寂寞鐵道》片子一開始就讓觀眾從鐵道迷的執著與視角,感受人們與鐵路之間的情感溫度。

鐵道迷必須費力攀爬無人山徑才能在高處以寬闊的角度拍攝南迴鐵路。(圖:何駿逸提供)
鐵道迷必須費力攀爬無人山徑才能在高處以寬闊的角度拍攝南迴鐵路。(圖:何駿逸提供)

「鐵路乘載的不只是幾點幾分到哪裡,不只是硬體工具,真正迷人的是庶民生活的軌跡,載著人繞著台灣轉,從日治時期的台灣基礎建設,有多少台灣人重要的移動都依賴鐵路、縣市發展也都由火車站為軸心展開。如今火車站周邊多是最熱鬧的老城區,居住的聚落也沿著鐵軌發展,火車是閱讀台灣非常好的視角」。

以時間釀成的電影 散發自然熟成韻味

《南方,寂寞鐵道》動人的還包括鐵道工作者一生懸命的職人精神。蕭菊貞說,台灣主要鐵道建設始於日治時期,很多前輩現在都年事已高,一生只做為鐵道服務這一件事,當穿上制服、戴起大盤帽,強烈的榮耀和使命感上身,很多人的後代更傳承上一代的任務,成為鐵道工作者是家族的榮光。 (相關報導: 風評:綠能你不能,雲豹賴神旋轉門 更多文章

「這部片對我來講是用時間釀故事,我還出了本書,因為想把拍攝過程跟大家分享。訪問搞軌案司機員吳奇泰,我等了足足3年,至今沒有人訪問過他。有媒體問我、映後也有觀眾問,為什麼妳片中的這些人看起來如此自然,這麼會講話?甚至有哲學家的味道,導演寫了腳本給他們嗎?我只是跟他們成為朋友,讓他們信任我。前線工程人員很少跟外界接觸,直到看了我1、2年,甚至每個關鍵重要時刻都在現場記錄,慢慢開始有人願意分享故事;還有人說,太感動了,經過30多年,終於有人想起我們了,導演我手上有些東西妳要不要看?導演我還認識某某,妳想認識嗎?我是以時間讓這部片自然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