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浮屍:《低端的真相》選摘(2)

2018-08-31 05:10
倫敦市街逐漸浮現了沿街兜售盜版DVD的族群,全是華人。 (Disk Depot Ltd.@Wikipedia / CC BY-SA 4.0)

2007年,英國政府破獲大宗移民詐騙案,為首的帶頭大哥是臺灣人陳明宜。明宜熱心移民權益,助人無數,為何被捕?他到底是罪犯?還是濟弱扶傾的法律工作者?施威全記錄了東倫敦社會底層華人的遭遇,以及他們涉及的司法案件,例如『DVD謀殺案』與『兒童偷渡客』。這些漂流遷徙的移民,有的申請政治庇護,有的『非法』居留,他們的生活呈現了『經濟全球化』與『種族主義』的糾葛纏繞。英國是本書的場景,但作者也對照了新住民在臺灣的處境,批判臺灣社會媚西洋、賤南洋;臺灣社會歧視東南亞移民的成見,正是英國白人看待華人的眼光。

又到夏秋交替之際,留學生忙著搬家、換室友或打包回臺,就在我著手處理幾位臺灣留學生的房租糾紛時,倫敦市街逐漸浮現了沿街兜售盜版DVD的族群,全是華人。

我住在東倫敦,工人階級與移民匯集的區域,三百多年來,這裡就是移民落腳英格蘭的首站,先有來自法國的新教徒,然後是猶太人、愛爾蘭人、俄羅斯人與東歐的斯拉夫民族。貧窮的移工、在地幫派與色情產業曾在此另成一個世界,是倫敦警察廳無力管束的區域,1888年時,此處的暗巷有開膛手傑克的詭秘蹤跡。二次大戰後,印、巴裔移民大量湧入,為倫敦東埠更添多元色彩,此後這裡就一直是英格蘭最具文化多樣性的地區。

我居住的紅橋自治市在東倫敦偏北,在這地盤上兜售DVD的,一整年下來我見過三個人,一男兩女各有地盤,一個在鄰近火車站的鬧區,其他兩個分佔餐廳、藥妝店、超級市場聚集的市街。提著一個塑膠購物袋,裡面裝滿了一片片的電影DVD,他們會走進餐廳,推開雜貨店的門,或者佇在車站旁的通道,對著裡面的顧客,往來的旅客,輕聲叫著DVD、DVD、DVD。有時,膽大一點的會走入住宅區,一家家敲門,或到超級市場旁對進出的消費者喊賣,直到超市的警衛現身趕人。

他們袋子裡面全是熱門院線片,九成是好萊塢電影,有的在美國才上映,英國電影院還看不到。倫敦不與好萊塢同步,這很平常,除非是像《哈利波特》這類有濃濃英國元素的電影,美國院線片總是在上映好幾個月後才在英國看的到;不像臺灣的電影院,常與美國同步上映好萊塢片子,臺灣人與美國人不同文不同種,但追隨美國文化亦步亦趨。盜版DVD因為片子熱門,頗受歡迎,儘管常常品質不怎麼樣。有位DVD販者劉琴是我法律服務的對象,她就曾一手抓了七、八部片子送我,我看了,其中五部還頗清楚,英文字幕功能也正常。一片DVD賣一英鎊,買的人實惠;現金交易,賣的人獲利豐。我問劉琴,她說未必天天都出門賣,但一出門,至少一天都可以賣超過百片,算算收入是英國規定的最低基本薪資的兩倍。

20180821-《低端的真相》-東倫敦街景。(秀威資訊提供)
東倫敦街景。(秀威資訊提供)

賣DVD的華人族群很快就一小撮一小撮地,出現在英國各處市鎮:『DVD,DVD,DVD...』DVD成為華人的代名詞。我住的地方黃臉孔稀少,就曾七次走在路上,被英國人朝著我戲謔地叫我DVD。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執政黨要擴大對「台灣—東協」交流的利基 更多文章

第一次是走在住宅區裡,街道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個中年白人與我相向而行,他步伐輕快手裡拿著串鑰匙,隔著不算寬的馬路衝著我戲謔地喊DVD、 DVD、 DVD,喊著喊著自己高興地笑了起來。我震驚而不知該如何反應。他的笑臉讓我想起小時候念國中時,班上來了位美國學生,在1980年的彰化市,來了個白人是稀有的事,一下課,各班學生都跑來我們班看外國人,他走到哪一群人就圍觀到哪。我停下步伐楞著,看著喊我DVD的白人走到一部賓士轎車旁,開了車門坐上駕駛座,車子引擎啟動了,車裡的音樂隱約傳了出來。我跨過馬路走向他,敲了三下車窗要他搖下窗來。『你為什麼叫我DVD?』我一臉不爽。他原本歡欣的神情有點慌張。『為什麼叫我DVD?』我又問了一次。『因為中國人都在賣DVD...』,他坐在車裡,身高超過180,聲音卻有點顫抖。『你應該道歉』,我看著他,心裡也怕他突然開車門出來和我吵架甚至揍我一頓。還好他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