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昇觀點:加強印度產業經濟研究,促進台印經貿合作關係

印度總理莫迪。(AP)

印度為新興經濟體,自1992年一改蘇聯式計畫經濟路線,轉向採行與世界接軌的市場經濟政策。自2014年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執政後,印度擴大經濟自由化措施,逐步放寬外資進入的限制,同時也大幅減少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目前除了博弈、部分房地產業務,以及堅持由國家運作的原子能與鐵路等行業,其餘產業皆對外資開放。同時,莫迪推出了許多重大的經濟與科技政策如「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智慧城市與都市發展(Smart Cit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科技願景2035(Technology Vision 2035)」、「新創印度計畫(Startup India Scheme)」等,使印度產業和經濟在近10年來快速發展,其經濟成長率持續保持在6%以上,近10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成長率為6.3%,高於中國大陸與東協等國,故其以龐大人口和廣大勞動力所展現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近年來已受到全球矚目。

在現階段我國推動經貿國際化,致力擴大對外經貿鏈結,深化與國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產業合作之際,加強對印度的產業經濟研究,尋求適宜的經貿產業合作議題、項目和領域,以促進台印產經科技合作關係尤為重要:

一、印度經濟成長快速,躋身世界經濟體系要角

印度GDP總量約為3.75兆美元,自2022年己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其經濟規模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大陸與日本。預計印度GDP在2027 年將達到5兆美元。

印度目前人口規模約有14億人,並於2023年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且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僅為28歲,老年人口的占比不到全國人口7%,實為有利經濟發展的黃金人口結構。儘管其人均所得相對較低,但因國內市場龐大且有豐沛之年輕勞動力,故經濟發展極具潛力而為當前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世界主要財經機構均預估在2030年其經濟總量將超越日、德而成為僅次美、中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二、印度成為全球供應鏈轉移之目標國,及資通訊產業之代工大國

由於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COVID-19疫情影響,美歐等西方國家乃將部分產能、產線撤離中國大陸;故而原本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正加速向印度和東協諸國轉移。其中,印度擁有較低成本之土地和人力資源,以及大量的熟用英語和具高技術之勞工,因而成為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商所指定的產業鏈轉移地區。 (相關報導: 聯合國改革》UN秘書長籲讓非洲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馬斯克:印度沒席次「很荒謬」 更多文章

尤其自莫迪執政後致力於將印度打造為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心,推動「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等一系列對電子供應鏈的產業優惠政策,已使印度成為各跨國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後之首選轉移地。在歐美國家因地緣政治因素考量,為維護供應鏈韌性與安全,乃積極展開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策略,印度遂順勢成為了全球供應鏈轉移浪潮的主要受惠國。以手機製造為例,目前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國,蘋果、小米、三星等國際手機大廠均在印度設廠組裝,並帶動中、下游廠商前來印度投資設而形成手機組裝供應鏈,蘋果更計畫在2025年將25%的生產線移至印度。顯示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之趨勢,以及印度莫迪政府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出新的資通訊產業投資優惠及擴大對外出口之政策,已有效吸引全球供應鏈赴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