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976年去世之後,中國進入史無前例的經濟轉型時期,從全球排名第126位的經濟體躍升至第2大。許多人認為中國已經改變,不過來自荷蘭的中國現代史學家馮客20日直指,從各種證據與資料來看,中國基本上既沒有「改革」也沒有「開放」。他並表示,面對中國當前危及40年繁榮的經濟危機,「看起來,前方只有死路一條」。
中國未真正實現所謂「改革開放」?
馮客(Frank Dikötter)1961年出生於荷蘭,現任香港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並擔任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資深研究員。他長期深入研究中國的真實歷史,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的看法。他的「人民三部曲」系列——《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成為了解真實中國的經典之作。
馮客20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其最新著作《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的發表會,並接受媒體聯訪。根據走訪中國、爬梳數百份共產黨機密檔案,他在新書中揭露後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奇蹟的真相,直指許多經濟改革措施不是政府發起的,而是因為它們已經在實地發生,政府阻止不了。

他指出,毛澤東帶來的災難式集體經濟實際上並不受人民歡迎。早在1971年至1976年期間,一些農村居民為了生存,開始進行私有土地和地下黑市經濟活動,從而破壞了人民公社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澤東在世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顯示了中國官方所宣稱的歷史與實際情況有著巨大的差異。」他補充道,此外,鄧小平於1978年宣布的改革開放只是順應實際情況而行,中國人民並不是等待上層指示才獲得這些改變。
「如今,有人或許誤以為中國正在逐漸轉向資本主義,由計畫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由國營企業轉向私營企業──這樣的觀點是大錯特錯。」馮客向媒體表示,實際上中國並未真正實現所謂的「改革開放」,中共領導人一直忌憚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堅決反對資本主義。
他解釋,過去4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並未發生實質變革。雖然經濟體制已從集體經濟轉向社會主義經濟,但發展資源如土地、銀行都屬於國家,而私有公司必須設有黨的單位,私有與國有的區別仍舊模糊不清。

他強調,中共為了維持政權壟斷才決定轉變經濟路線,並且在該國特有的官僚體制運作下,改革開放的成果是貧富不均惡化,財富流向國家而非人民。即使現在中國已經從共產集體主義過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並非每個人都對這個成果感到滿意。例如,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直言,中國有6億人口的每月收入僅約為1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370元)。
中國的科技能力亦始終難以「超英趕美」,儘管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當局也將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視為重大任務。馮客指出,中國在製造技術和能力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直到2016年,中國才能夠自主製造出合格的國產原子筆,要想實現更複雜的技術創新,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相關報導: 劍指中國!澳洲政府宣布「振興造船業、海軍艦艇數量倍增」 | 更多文章 )
他解釋,如果政府試圖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就會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因此中國在關鍵領域仍然依賴於國外的精密技術。他補充道,這也顯示遭到中共嗤之以鼻的「三權分立體制」實際上相當重要,「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每天都有新的晶片、人工智慧技術問世,若沒有權力分立、監督、制衡的體系,國家社會便很難因應時代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