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魯迅筆下的朱立倫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柯承惠攝)

魯迅(1881-1936)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家,曾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1893-1976)認為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與孔子並列為「中國的第一等聖人」(BBC中文網,2014年9月24日)。生前死後,魯迅在中國並非毫無争議,即使在台灣,他的《阿Q》陰魂依然不散,還寄生於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身上。

魯迅去世時,朱立倫(1961-)尚未出生。放在台灣的情境下,魯迅跟朱立倫根本沒有任何交集,不過前者似乎預知後者的出生,在1921年寫了一篇小説《阿Q正傳》,暗示朱立倫們的存在。阿Q是當年中國舊社會的小人物,無名無姓;朱立倫是當代台灣社會最大在野黨的主席,有頭有臉。儘管時空背景不同,從朱立倫的言行看,説他是阿Q的翻版,並不為過,魯迅應心有戚戚。

在《阿Q正傳》中,魯迅經由不同情節的鋪排,把阿Q遭遇欺侮、挫敗或戲弄時,所展現的懦弱與虛偽個性,描繪得淋漓至盡。很多人覺得,魯迅利用阿Q在清末民初的身心處境,影射當時整體中國人面對强權和霸道時,得過且過的自我安慰或麻醉的心態,轉念之間全消愁,其實愁更愁。

簡單説,阿Q視野狹隘(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反抗社會不公不義的能耐(其實是不具批判能力),卻在内心和話語上,合理化不合理的行為或動作。用俗話説,阿Q被人賣了,還幫别人數錢。

例如,阿Q莫名其妙的被人打了,但是無力在法理上,甚至是拳頭上,討回公道,最後以「被兒子打了」,為自己找個台階下,不再計較受屈辱的事。其它類似的例子不少,阿Q都可以透過想像,以各種説辭在精神上戰勝對方(老子不跟龜兒子一般見識,或大人有大量),自瀆一番。

中國《人民政協報》9月10日刊登一篇文章,以「正本清源,九二共識不容歪曲」為題,指出「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這是中共黨國媒體對「九二共識」涵義所作的公開宣稱,毫不含糊,台灣的新聞媒體在報導時以「官媒」稱呼《人民政協報》,顯然對中國的媒體生態欠缺了解,一如阿Q,不求甚解。

「官媒」,是相對於「民媒」的一個概念和操作,事實是,「民媒」在中國沒有生存的空間與機會。在共產黨唯我獨尊的政治結構下,中國的所有媒體都受到黨或政府單位的宰制,不可能有「官媒」或「民媒」之分。

中國《人民政協報》9月10日刊登一篇文章,以「正本清源,九二共識不容歪曲」為題,指出「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中國《人民政協報》9月10日刊登一篇文章,以「正本清源,九二共識不容歪曲」為題,指出「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10日表示,中國官媒斷章取義,國民黨不會接受。以「官媒」看待《人民政協報》,曾銘宗無疑腦筋混沌,也有够阿Q。他大概以為,只要國民黨舉手反對,共產黨就難以再自彈自唱了。

比起曾銘宗的「不會接受」論(好歹是一種抗拒),朱立倫的反應就更是十足的阿Q。中共把牌全攤了,對國民黨不留情面(神主牌都被拆了),朱立倫連一點反擊的力道都使不出,卻又振振有詞,擺出一付「我逮到你的痛處了」的架勢(英文説的gotcha),沾沾自喜。

朱立倫於9月12日説,「他們講他們的,我們講我們的,不就是各表嗎?」。四兩撥千金,短短一句話,便把《人民政協報》的正式聲明,牽强的打發過去。 (相關報導: 施明德專文:畏戰、乞和都是在養戰 更多文章

表面上看,針對所謂的「九二共識」,他們和我們各講各話,便是各表,誰曰不宜。深一層看,朱立倫既無法反駁他們(中共)的法理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的地位),又提不出我們(國民黨)的有效宣稱(一個國家如何有兩個國號),反而移花接木,把「各表」合理化為一種陳述形式(你説我説),不在乎内容(到底説了些什麽),阿Q到極點(受了羞辱,卻唾面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