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服務白宮、擔任過4任美國總統文膽的葛根說:「到了白宮才發現,在當代政治中,演技扮演著吃重的角色」。
以此角度看,馬蘇會上午在全國民眾眼前上演,雖然蘇貞昌強調他是來解決問題的,但當會談以實況轉播出現在全國民眾前面時,就不是單純解決問題與否了,而是一場公關操作與對決。
這次會談,雙方唇槍舌戰、你來我往,不時搶話辯駁,算是頗為精采。單以技術面及單點論,馬英九似乎表示不錯,迭有得分。
例如他細數蘇貞昌院長任內追加核四預算447億元、公投法「雙二一」門檻是當年4黨同意通過,讓蘇只好回「一路走來,2黨都有責任,我不否認」;馬也再三「指正」蘇的算法不對(對投票數、投票率等算法)。對蘇要求馬讓行政院提核四停建,送立法院通過即可的建議,馬又以「我作決定你又罵我獨裁」回應,一吐近半年來不斷被罵獨裁的「鬱卒與冤屈」。
但綜觀全局,馬英九是贏得幾個無關要緊的小戰役,但卻全盤輸掉整場戰爭。
如果不知道馬、蘇職位的人,看這場會談,一定會以為蘇貞昌是總統,馬英九是在野黨領袖。蘇表現得更像是一個雍容、有誠意解決問題的當家者─他願意退讓,只求解決問題,他說「放下過去,一起商討如何解決核四問題」、「你發揮你的影響力,我會全力配合」;反觀馬的表現,則像是不斷嘮叨過去事情、無意實質解決問題、只是來亂的在野黨。
在具體問題上,蘇提出的訴求非常簡單明確;為了林義雄,立即公投決定核四存廢;遊戲規則大家可以再談。馬的回應是除了不時翻翻舊帳外,又談數據、又談創制、複決權的不同。對核四公投特別條例,蘇希望逕付二讀,馬談了很多程序正義,但顯然這些對民眾而言,馬的說法都是有距離、沒有感受的。
美國著名的媒體公關顧問麥希斯對政治公關,曾提出幾個重要原則,其中一個就是「簡潔原則」,馬的陳述顯然完全違背此原則。另外一個原則是「情感原則」,他強調的是人是感情的動物,許多決定不是根據準確的資訊,而是根據感受。蘇貞昌談林義雄過去的遭遇,不惜用更多字眼回顧當年血案情況;會談終了又送馬英九一本林義雄的書,指這書直如其遺書。這就是訴諸情感原則的方式,也是整個會談中最容易感動人的部份。
馬英九及團隊一直給人感覺是理性、自制但卻冰冷、沒人味;他的正式文告、演講,永遠是那麼冰冷、無趣,沒有任何能讓人感動、甚至只是留下印象的內容;每次提拚經濟,內容卻像是把國發會的「當前經濟情勢報告」照念一次。
會談中,還有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當馬再次抱怨,說「立法院發言台被占….」時,蘇回應:「你又來了,你好像滿肚子苦水….」,讓人想到當年雷根與卡特辯論時,面對卡特好不容易提出的攻擊,雷根回答:「你又來了。」(There you go again)他沒回應攻擊,但卻直接擊倒對手,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更讓人噴飯的是會談終了前,蘇直接說;我明天再來看你。馬似乎被驚嚇到停格數秒後才回應「會再聯絡」,但蘇再補一句「我打了3次電話找江院長,他都不回我,不敢回我電話」。這算是蘇的「必殺技」,讓民眾看到官僚的推諉、躲避,馬則像作錯事的孩子被逮到一樣。這場「公關較勁」,誰勝誰敗,該是非常明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