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猖狂還洗錢 地緣政治風險埋伏筆
過去幾年,反詐騙執法界學到一個名詞──「殺豬盤」,意指詐騙分子匿名躲在透過數位溝通和支付平台的後面,慢慢贏得他們的受害者信任。原來中國犯罪組織竟也擅長在美國展開面對面的行動,尤其是在搬動資金的時候。民眾和政策制定者還不知曉當中的一些影響。
舉例來說,一篇3月刊登在《華盛頓郵報》的地方報導,詳細描述一位年長的詐騙受害者以金條方式被騙,損失了接近1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200萬元)。竊賊在一次英雄式搜捕行動中被抓到,但他只是一位車手,據記者報導,他為「一位在中國的朋友」工作。這篇文章沒有提供有關下游犯罪模式的進一步細節。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全國政治的一流出版物,甚至連它的地方報導也往往涵蓋更大的政治畫面在內。假若這一類報導開始詢問有關這些錢去了哪裡,以及如何到達哪裡的問題,會怎麼樣呢?其答案可能會直指美國──中國關係的核心。洗錢甚至可能為下一次重大地緣政治危機埋下伏筆。
「飛錢」禮物卡成焦點
芬太尼(Fentanyl)已經變成美中雙邊談判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焦點主要放在中國境內前驅藥物的生產。去年11月,美國談判達成一項芬太尼的相關協議,透過某種程度鬆綁新疆人權問題作為交換,顯示華盛頓願意在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降低其他議題的優先順序。
芬太尼是一項合理的公共衛生議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在2022年通報了芬太尼藥物中毒死亡數達7萬2,027人。因為它的效力極強,很難準確衡量,而且不像其他藥物一般,其藥劑過量經常是意外、而非刻意攝取的結果。
在源自中國原料的芬太尼國際貿易中,美國消費者用美元支付終端產品,中國賣家要求用人民幣付款,而墨西哥加工者也與美、中兩方進行貿易,這些錢無法直接跨境流動。取而代之,這些罪犯將每種貨幣保留在其各自的國家,反而跨境轉移有價值的物品。中國洗錢組織(簡稱CMLOs)已經變得更加擅長這些操作,近期也在墨西哥販毒集團的地盤上取代了他們。
美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調查局打擊跨國組織犯罪的代理助理主任里卡多‧馬約拉爾(Ricardo Mayoral)在4月30日於國會作證時表示:「中國洗錢組織已經主宰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大部分洗錢活動。」
去年國會幾次聽證會進一步詳細說明了所謂的「飛錢」制度,這是以宋朝的「飛錢」來命名,也以阿拉伯語的名稱「哈瓦拉」(Hawala)更為人所知的一種制度。在美國透過犯罪賺得的美元可能最終流向幾個地方。一個是在美國的中國居民轉成投資或支出開銷,尋求規避中國的資金管制;中國國內投資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限制每人每年可匯出境外上限為5萬美元。另一種為人所知的方法是「代購」,或代表其他人採購。根據該密謀,蘋果產品例如智慧手機有良好的價值密度,可以實際運送到中國進行銷售。
(相關報導:
不只設計中心!輝達也盼設在台總部 黃仁勳笑回選址考量:哪裡的夜市最好
|
更多文章
)
在這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路徑點是禮物卡,這些是與特定品牌相關的預付卡或儲值卡,也通常是社交工程詐騙分子所青睞的付款方式。他們也許可以用Apple Card上的錢購買上述手機;更加精密複雜的犯罪組織還在蘋果App Store上架設立了詐騙App,並有在App內支付的功能,而這也可以使用禮物卡來付款。
國土安全部打擊「卡片掏空」
禮物卡逐漸進入公眾視線。4月,美國非營利調查新聞機構「ProPublica」報導,去年底國土安全部成立了一個任務小組,以打擊「卡片掏空」(Card Draining)的相關做法,這些罪犯利用「掏空卡片」的手法轉移儲值卡內的錢,大多數罪犯據報是中國人。媒體報導描述嫌犯在一天內就闖了十幾家零售商店,而這個話題在國會最近的聽證會中也被提出來。
有關金條以及「卡片掏空」模式的密謀,都涉及直接從美國人那裡秘密偷取現金,而不是從事毒品獲利的洗錢,但基礎設施和管道仍然與毒品貿易共享。隨著對這些問題的意識不斷增加,有可能繼貿易戰和科技戰之後,美中關係的下一步可能會是金融戰。
最近在烏克蘭戰爭背景下,可能對中國實施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系統的制裁主題被提出來討論。4月,美國指控中國透過出口生產財來協助俄羅斯的戰爭投入,這類生產財像是工具機和微電子──在軍事供應鏈裡如飛彈、坦克車和飛機等所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也是俄羅斯無法自己生產的部分。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之前,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告訴路透社,美國已初步討論對中國銀行業實施制裁作為回應,儘管還沒有立即實施制裁的計畫。
金融制裁 美中關係「核」選項
金融制裁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美中關係裡的「核」選項,部分是由於其潛在的經濟衝擊。不過,既然這個話題已經被小心翼翼地提出來了,那麼相關計算可能會改變,尤其若被視為涉及美國直接受害者的國內犯罪問題的話。隨著選戰白熱化,又或許在可能出現的川普第二任期總統之背景下,這類措施變得更可想像。
美國國防和外交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核不擴散暨生物防禦計畫資深兼任研究員魯吉洛(Anthony Ruggiero)也在2023年國會聽證會上建議管理經濟抵換權衡的另一種方式。與其制裁銀行業在洗錢防制(AML)方面不合作,美國可以取而代之地針對銀行主管,一種破壞性稍微較小的方法,但仍會產生同樣的誘因。
他作證表示:「雖然拜登政府聚焦在打擊美國對毒品的需求和中國對芬太尼前驅藥物的出口,它沒有處理有關中國金融部門在為毒品銷售收益洗錢方面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而這每年造成超過10萬美國人因此身亡。」(很顯然採用了所有藥物造成死亡率的數字。)
目前無主要立法解方
儘管目前情況易於切合醞釀已久的政治敘事,一些影響較小的解決方案仍未被探索。禮物卡是許多國籍詐騙分子喜歡的支付工具,比起迄今的檢視,它值得顯著提高更多審查。
即使不考慮全然詐騙用途,禮物卡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項可疑的模型。發卡機構指望卡片上的錢不會被花掉,這產生龐大利潤率。西方文化往往不贊成現金作為禮物,但當送禮物卡試圖更體貼周到時,無法保證接受者後續將會找到可花錢的東西。同時,小金額的禮品卡作為員工福利等用途也很受歡迎,成為其他用途之一。
禮物卡產業在2024年預測營收將賺得2,000億美元──接近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相當驚人。
說句公道話,便利商店已經更注意到涉及禮物卡的詐騙。有時候受害者在快速採取行動後,也有可能取回資金,儘管更常見的是透過購買禮物的信用卡追回,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禮物卡上的錢就像現金一樣,而對於濫用禮物卡還沒有主要的立法解方。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聘研究員;譯者楊芙宜,本文選自174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