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本集介紹2010年代以來,「二次元」這個概念在大幅「擴圈」以後,產生的一些新詞與事故,從而提供一些思考基準,幫助大家較為準確地評估這個被一些人說是「量小聲音大,錢少怪事多」,但也確實具有相當市場規模和文化影響力的圈子。
首先,上一回我們談到,日式ACG或者說「二次元」這個圈子,它用各種美好的幻想,吸引了很多人,特別是在現實中不得意的人、適應不良的人、有問題的人。那麼,既然你接納了許多問題兒童、接住了許多問題少年、接受了許多問題巨嬰,來作為你基本盤的一部份,那你也就不可能不被這些人的問題拖累。
就好比藝文圈為什麼有很多難搞的人,在社交上有缺陷或障礙的人?因為,難搞的人在一般領域很難發達,但藝術就可以接住他,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坎坷發展成藝術,而這些邊緣與主流的衝突,也是文明發展的養份,是有識者所不可否定的。於是久而久之,「藝術」和「難搞」這兩個概念就互相成就了。當然這不是說藝文界每個人都難搞,而是,它會需要一大批比普通人更會社交,更懂人情世故,能把那些難搞的人伺候好的同事,然後,你可以想像,如果我是那些可以任性妄為的天才大師之一,所有人都要圍著我轉,把我捧得高高的,這多爽啊!這樣一來,藝文圈的魅力,就又增加一層了。
「二次元」,或者說ACG同人圈,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沒有藝文圈那麼「高大上」。很多人看不起這個圈子,這個圈子裡面也很多人互相看不起,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是個什麼貨色。當我一個人玩、一個人發癲的時候,我只感到美好,我很快樂;但當我看到另外一個人發癲而且惹到我不爽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你打遊戲打到一半,螢幕畫面黑掉,進入讀取時間,你就看到黑屏反映出你那張沉淪、墮落,又因作息失常而一堆痘痘和黑眼圈的醜臉。唉,太噁心了;我連自己的臉都不想看,還能容得下你?好,開噴、開罵、開嗆。
所以呢,雖然說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講究多元、包容、尊重,但是對「二次元」,我建議大家不要刻意去給予尊重。因為可能有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我自己都不覺得我這樣有什麼好尊重的了,你來跟我示好是什麼意思?裝熟?還是嘲諷?
有一年,B站的賀歲節目《嗶哩嗶哩拜年祭》就拍了這樣一部馬屁拍到馬腿上的短片:家人團聚,父母和爺爺奶奶發現二十來歲的兒子喜歡那些色色的動漫人物周邊,卻絲毫不予鄙視、指責或表示不理解,而是全都哄著他。包括我在內,一堆觀眾看到這場面,都覺得尷尬得要命,然而罵完以後,也幾乎都再也不想提起它。那為什麼我現在想提一提它呢?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圈子,在相當程度上,是自己知道它是一種「guilty pleasure」,一種問心有愧的、性質就是「靈魂按摩」的愛好。
(相關報導:
方天賜觀點:中印關係要觸底反彈了嗎?
|
更多文章
)
所以,當我們站在主流社會的,或者說「三次元」的立場的時候,對「二次元」這種娛樂與愛好,我們就不要太鄙夷,也不要刻意去「尊重」,我們只要保持住一個距離,適度地包容就好。如果人家冒犯到你了,或者真的太墮落,搞到荒廢人生,你當然也還是可以斥責他。
當然,這「適度」的距離,不是那麼好把握的,何況這圈子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難免犯錯;雖然人多少會在錯誤中學習,但每年都會有新人,會有新的問題兒童入坑,所以下面我們就來介紹2010年代開始流行的三個詞:「萌二」、「媚宅」、「廚」。
「萌二」,說的是「萌萌二次元」。遊戲圈有「萌新」這個說法,新人還不熟練,呆頭呆腦,怯生生的、萌萌的很可愛。但如果說「萌二」,就是說搞不清楚狀況還亂講話的新人。
上集講過「萌」是00年代從日文漢字傳來的流行語,而在2014年左右,它有了一個更加中文化的口號:「萌萌噠」,這是個口語,用來裝可愛的,如果你覺得噁心、覺得肉麻、覺得膩,那很好,我當初也這麼覺得。之前ACG圈有一個說法叫「賣萌」,和「賣肉」相對,「賣肉」是物理攻擊,刺激感官;「賣萌」是魔法攻擊,刺激心靈。那麼被「賣萌」擊穿心防的人、對「賣萌」沒有抵抗力的人,就可以叫作「萌萌人」。
然後「二」這個字,在「二次元」流行之前,也有一個用法,就是「二百五」的簡稱;北方話說「二楞子」、「二貨」、「二逼」,就是形容傻頭傻腦的、不通人情世故,動不動瞎胡鬧的蠢貨。所以「萌二」這個詞是雙關,「二」的兩種意思還能互相補充,這嘲諷的意味就很強了。
2010年代以前,能上網參與討論的人,通常都至少是中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資料檢索能力,進入狀況可以很快,也比較不會鬧笑話。但201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人手一機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暴增,小學生初中生也能一起混圈子了,日式ACG,也就是「二次元」迎來了更多新人,這裡面不免就有一些冒失鬼。例如,過份熱情地吹捧「二次元」而排斥「三次元」,不以逃避現實為恥,還要反以為榮,這違反了以往各個亞文化圈子「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這「井水不犯河水」,在二次元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圈地自萌」,如果你不懂把握距離與分寸,硬要出圈,甚至還想用二次元的幻想來取代現實,就可能被罵「萌二」。
再來講「媚宅」。這詞就像「媚俗」那樣,意思是無底線地討好宅男或宅女這種群體,通常比較多是針對宅男。具體的例子:作品中美女動不動就要露一下肉、賣一下萌,或者超乎常情常理地對你特別好、特別在乎你,服裝也觀賞性優先、實用性讓位,這都叫「媚宅」。
這種指責,一開始是來自「宅度」沒有那麼高的ACG同人,那時候不少人覺得業界作品愈來愈套路化了,一堆東西就是純粹堆砌「萌要素」的垃圾快餐,不再有90年代及以前的原創精神,於是有了「媚宅」這個詞。
(相關報導:
方天賜觀點:中印關係要觸底反彈了嗎?
|
更多文章
)
它的本意,有一部份是求全責備,希望大家賣肉賣萌也要有度、有技巧,不要太無腦;然而隨著「二次元」的擴張,這個詞也擴了圈,變成不玩的圈外人也可以用它來鄙視「二次元」,乃至於在兩性戰爭中互噴,你說我「媚男」,我說你「媚女」,這性質就變了,回到了「用我的價值觀強加於你」,不讓你活在自己世界的老路上。但是,二次元最主要的魅力,不就是讓人能活在自己世界嗎?所以也有人反駁了:創作者忠於自己的市場,媚俗、媚宅、媚男、媚女,何錯之有?
這你如果想慢慢跟他辯呢,你就從「邊界」這個概念來談吧。說個極端的,那些真正限制級的色情遊戲、成人漫畫,情節可以不講理到極點,但沒有人會無聊到罵它「媚宅」,因為它擺明車馬就是為這些欲望來服務的。會引來「媚宅」或「媚俗」之類指責的,是邊界不明顯的大眾領域。要知道,人生一大快樂,就是把大眾領域染上我的DNA,變成我的形狀。這樣當然有人會警惕、會不爽,會想要反制,所以這一類的口水戰,在可見的未來,都會持續下去。
這個詞源自日本人在20世紀末發明的「中二病」。日文漢字的「中」和「廚」同音,有些人想要嘲諷性、侮辱性更強一些,就故意用「廚」這個別字,去調侃那些自以為的人。然而,「廚」這個寫法傳回中國以後,它的意涵卻有了微妙的變化,變成了:願意為之投入精力和金錢的狂熱愛好者。
例如「聲優廚」,在日文語境裡是那種對聲優(配音演員)瘋狂崇拜,而到處鬧事、引戰,甚至騷擾本人的不知分寸的混蛋,但到中文圈,這種離譜的意味弱化了,甚至有人願意用這個詞來自稱、自嘲。或者像「東方廚」、「型月廚」,就是《東方Project》系列或「Type-Moon」公司的深度愛好者,如果他們有人撈過界了,或者混淆了幻想與現實的邊界,犯了蠢,可能會被人這樣罵,但在沒撈過界的時候,至少就我所見,《東方》的圈子裡大家就會互稱「東方廚」。這有點像黑人之間可以互稱nigger,但這裡一點不同是有人真不知道或者忘記了「廚」原來是有貶義的。
對此,我學歷史和中文的,倒有另一條思路,就是「廚」在中文裡,除了「廚師」這個料理糧食的神聖職業以外,還有更古老的典故: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那時候,士人之間互相標榜,有「八俊」、「八顧」、「八及」、「八廚」這些榜單,其中「八廚」指的是八個「能以財救人者」,有錢能夠江湖救急的老哥,其中有一位張邈,在《三國志》前期也有出場的。把「以財救人」叫做「廚」,這是一種風雅吧。把這典故套回來,就是能掏錢支持創作,支持圈子生存發展的大佬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廚」就非但不是貶義,還是褒義了。
但話又說回來,現在也有人說,漢末那些士大夫互相標榜,是在操作輿論,明面上說是與外戚宦官作鬥爭,其實也不是什麼好貨。而現代我們美好的「二次元」,又能有多麼純淨呢?一旦牽扯到生意,還不是什麼怪事都能有。由此觀之,「廚」的含義,也就更豐富了。看你喜歡哪一種、需要哪一種,都來吃自助餐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畫過漫畫,會寫歌詞;2013年創辦同人社團「恆萃工坊」,出版《易經紙牌》、《東方文化學刊》、《金光布袋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