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經典文學裡,常有「尋找聖杯」的傳奇故事。而民國撤遷台灣後也有一個,型塑和奠定晚近40多年民國國運的『聖筊』行動!」?
這是一個,從40多年前開始發生,並一直延續到至今,「抗共保民」&「抗中保台」的虛構故事?或真實史實?」
——感謝宣明智先生!對本文的靈感啟發,並提供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程相關資訊。
1971年10月25日,紐約,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表決通過,阿爾巴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的A/L.630提案,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決議,也就是聯合國2758決議文。自此,中華民國不得不退出聯合國。
對萬里之外,中華民國撤退台灣後的最高統治者蔣氏父子,蔣介石和蔣經國,並沒有晴天霹靂的震撼,他們對這一天來臨早有預感。
從二戰太平洋戰爭,到韓戰、越戰,中華民國都是世界自由同盟陣線,堅定的夥伴。但到了1970年代初,「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原本堅定友邦們,不是已經離去,就是準備離去。
蔣經國保台:實力爲後盾,自立自強
對於難以撼動,大國主導的世界新格局,和無法改變的殘酷國際政治現實,二蔣心中只有無奈和淒涼。而當時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第二年(1972)6月轉正為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冷靜而堅定地認為,「外交必以實力爲後盾,依賴強國必受制於人。國家首重自立自強,自助人助,求來的雨不會太大」。
1948年8月,曾被蔣介石派往上海,穩定當地金融秩序,有過「打虎失敗經驗」的蔣經國,面對國際政治帶來外部的劇烈衝擊,深知民心和國家安定,就是要讓人民有信心和「希望」。只有經濟繁榮、快速發展,百姓有錢富足,「利至」才能帶來社會的安樂穩定。人民對未來有所期待,才能抵消當下恐懼。
蔣經國和他能幹的技術官僚們,孫運璿、李國鼎等,展開沒日沒夜地投入,自立自強、自助人助,全力建設和振興台灣經濟,長遠影響跨越世紀的「超級行動」。
1974年,蔣經國經當時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邀請在美國R CA擔任研究部主任的潘文淵,來台考察並提供建議,台灣產業在石油危機爆發後,如何突破和轉型突破。
而蔣經國和他務實的官僚團隊,立即接受潘文淵的建議,擬定出台灣產業升級及新發展方向。以技術密集產業,更替勞力密集加工出口產業。
潘文淵並具體提出引進積體電路技術,在發展台灣半導體製造產業計劃,獲得孫運璿等經濟官員的高度認可,也得到蔣經國的大力支持。在當時拮据的政府財政中,籌措上千萬美元進行半導體技術移轉。
1974年9月1日,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由毛遂自薦,交大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胡定華出任副主任,並實際負責計畫執行。
孫運璿接受潘文淵建議,發起成立以海外華人為主要成員的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TAC)。並由潘文淵擔任召集人,提供台灣發展電子工業的技術諮詢。自此,台灣拉開半導體、資訊科技等,高科技電子產業的序幕。
(相關報導:
趙春山觀點:川普直言不諱,兩岸豈能充耳不聞
|
更多文章
)
蔣經國以舉國之力,官、產、學3界所有可調度的資源,投入到當時的「高科技新經濟」建設中。越是外部國際局勢對台灣不利,越是加快腳步和力度,發展經濟「硬實力」,來「強台保台」,確保台灣的生存安全。
正好是1979「台美斷交」的第二年,1980年,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在新竹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公司—聯電,同時在園區內創辦。
聯電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官學合作的示範和樣本。官方出資引進半導體生產專利技術;公股交通銀行、民間企業華新麗華、聲寶等入股出資;學界則有工研院電子所派出,大多來自交大的優秀技術研發人員,負責籌備建廠和生產營運。
可以說新竹、交大人,奠定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並創造出特有產業文化。使台灣半導體產業40多年來,在全世界引領風騷,更是高階晶片代工霸主。
負責聯電創辦設廠,早期營運管理的「聯電鐵三角」,曹興誠、宣明智、劉英達均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他們借重新竹當地的風土民情與人文精神,因地制宜不斷摸索創新,發展出一套套生產流程模式、經營管理和利益分享制度,奠定了許多產業文化先例。「聯電模式」確保產品的高良率,鼓勵由下而上發現問題,技術創新和工藝改良。
為什麼後來成立的台積電,會走專業代工路線?就是因為1985年,張忠謀回台後,發現台灣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但有製造面優勢,產品良率高、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而這些都是「聯電模式」,所創造奠定的基礎。
蔣介石強國:戰火中不忘教育
兩蔣軍事統治時期,白色暴力殘害自由、人權,和無辜善良生命,紀錄斑斑可考。但在以小國之力,抵禦外部強大衝擊,護台保台方面,蔣經國是「護國神山」的直接推動者,蔣介石則是間接但關鍵的「協力者」。
蔣介石「尊知識,重教育」,科技教育興邦的人格特質,無論在大陸或台灣時期,都培養出對台灣經濟,和半導體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棟樑之材。
蔣介石雖是軍事出身,但他敬畏知識和科學,把知識人和故宮國寶,等值相待。在大陸時期中日之戰,把知識人才和故宮國寶,一起轉移到重慶和大陸西南,戰時仍續辦大學教育。國共內戰敗北,再一同撤退台灣。
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整個產業發展的計劃擬定人潘文淵,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37年大陸已處於中日戰爭,蔣介石主政的民國政府,仍提供公費,使潘文淵能赴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
原籍浙江的張忠謀,跟隨父親躲避日本侵略戰禍,1943年,張和家人前往重慶,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這間學校原在天津,在蔣介石「戰時不能停教育」的大方針,1938年轉移到後方重慶復課。
民國政府撤遷來台後,在1950年代經濟十分艱困時期,運用撤退來的大陸師資,在新竹復辦台灣欠缺的理工科大學,交大、清大。把台灣發展半導體,由計劃推動落實為產業生產的靈魂人物,1948年5歲跟隨空軍父親來台的胡定華,就是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後,再到美國留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
(相關報導:
趙春山觀點:川普直言不諱,兩岸豈能充耳不聞
|
更多文章
)
台灣半導體科研和教育之父,張俊彥因父親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捕入罪遭到殺害,被牽連無法出國留學。也是交大電子研究所取得碩士,工學博士學位。張俊彥後來,在交大成立台灣第一個半導體研發實驗室,研發成就享譽世界。
曹興誠、宣明智、劉英達「聯電鐵三角」,3人都是自是交大電子工程系。以上這些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都與蔣介石戰時和大撤退,不忘教育優先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蔣經國的『聖筊』行動,奠定了民國40多年國運與和平
不僅決策推動半導體產業,在台灣落地生根,蔣經國還打造讓這個產業可以茁壯發展的宏觀環境。確立產業產業升級,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同時,1974年至1979年間,推動改善臺灣的交通、能源基礎設施「10大建設」,包括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
第一核能發電廠,裝置容量各為63.6萬瓩的兩部機組,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發電並網。接著,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完工。
蔣經國10年間興建3座核電廠。為高耗電半導體產業,提供了40多年不電力無缺的保障。而他之後的「核四」,1999年3月動工,2014年宣佈封存待轉。從動工至今,已25年。未來何去何從,仍不得而知。
在國際政治外在環境的劣勢中,蔣經國善用蔣介石時期,培養養出的科技人才庫,抓住世界產業趨勢,全力升級產業,發展半導體高科技產業,以經濟發展厚植國力。對內,人民有錢人心安定,團結抵禦外部風波。對外,國家雖小但有財力,既能在美國運作民間友台情誼,靠務實金錢外交,維持一定數量邦交國關係。
6月初華盛頓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一場研討會,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指出,全球依賴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如果中斷,可能導致全球大蕭條。
蔣經國的政治智慧,和機遇選擇,以自立自強的「實力法則」,捍衛中華民國生存空間,趨吉避兇確保國家人民和平安危。並驅策外交關係,讓台灣從當年無足輕重,被孤立遺棄邊緣之地,成為與國際社會現實利益緊密捆綁,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被國際社會,不得不關注需要的角色。
1980年,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落腳在新竹的台灣第一個科技園區裡面,並由交大科技領軍開山闢土。
「新竹」、「交大」,各取一字「竹」、「交」合體。上「竹」下「交」,正好是到宮廟求問神明,希望能得到「聖筊」的「筊」。若此,一定會有好運。把民間信仰和現實事務的軌跡比對,竟然如此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