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學者再進擊 馮建三:掌握反戰主動性,才能擺脫必戰命運

反戰學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馮建三日前援引了三本書指出,兩岸談判早談比晚談還好,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良好的中國形象」。(柯承惠攝)

反戰學者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4位學者從2023年3月共同發布《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等四大訴求的反戰聲明後,雖然飽受批評,但確實帶動了台灣是否該追求反戰的思考。反戰學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馮建三日前援引了三本書指出,兩岸談判早談比晚談還好,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良好的中國形象」。

該記者會由台南藝術大學前總務長吳永毅主持,包括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傅大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盧倩儀、政治大學退休教授馮建三、政治大學退休教授郭力昕、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張馨文等人出席。吳永毅強調,此次是反戰教材的第一波,接下來會有第二波,希望未來能成為高中到大學的新教材。

「反戰」沒有否定北京武統,但是不能忘記美國因素

反戰學者馮建三指出,有人批評,怎麼只講「反戰」?應該要講「反侵略」——北京打你,你可以投降嗎?馮建三說,反戰,並沒有否定「北京對台武統」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忘記美國因素,不能忘記美國希望台灣成為跟北京發生衝突的代理人。

馮建三說,最好的案例就是烏克蘭。英國、美國加碼要讓飛彈可以打到烏克蘭南部,受傷最大的就是俄烏兩國,烏克蘭失去國土受傷最大,俄羅斯也被弱化。俄烏之間其實有長期通婚的傳統,如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的母系血緣來自烏克蘭,而俄羅斯人有一半以上有烏克蘭血統。俄烏為什麼打仗呢?就是有少數新納粹的極右派,主要在烏克蘭西部,一直反俄,從奧匈王朝時期開始,就跟俄羅斯疏遠,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存在兩三百年。

20230320-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政大教授郭力昕(左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陽明交大教授傅大為及政大教授馮建三等人20日出席「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反戰聲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政大教授郭力昕(左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陽明交大教授傅大為及政大教授馮建三等人2023年3月20日出席「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反戰聲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表示,中國目標是在2027年之前具備侵略台灣的能力。總而言之,在這種情況下搞出戰爭,絕不是台灣該接受和追求的局面和選項。馮建三指出,現在要講的正面建議,就是台灣自己要好,也希望大陸好,希望兩岸好,世界也好,甚至也讓美國新保守主義不要那麼囂張,也要讓它好一點,「我們希望就是通過正面的建議,往這個方向走」。

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

如果台灣有自己主動發揮的空間,甚至能創造一個機會,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去努力創造呢?

首先是心理建設,就是研究思想史、儒家思想的中央研究院士楊儒賓教授,他在《思考中華民國》書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兩岸性」觀念。簡言之,「兩岸就是要談」。這論述對當前台灣政治人物是「當頭棒喝」,因為政客們總把「台灣人的命運由2300萬人民決定」掛在嘴邊,但這句話本來就是個「謊言」,因為現在台灣要怎麼做,是由美國人決定的。

根據楊儒賓的論述,對於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的未來,如果要排除北京的話語權,其實很不合理。這不是說,要讓北京決定,而是北京有權參與,台灣也有權參與。那就要溝通,要談。楊儒賓說,對此,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但現在這種話,在台灣有誰敢講?誰講,就被扣各種帽子。 (相關報導: 傅大為專文:一個左翼「中立台灣」的兩種可能與討論(下) 更多文章

馮建三申述,地緣上,台灣接近中國大陸,何以兩岸交流就要被扣上統戰的帽子?難道交流過程不是相互瞭解的合理程序嗎?難道接受招待參訪,就一定會被洗腦嗎?你對自己的自由民主制度和素養,就這麼沒信心嗎?

2024年4月30日,黎巴嫩美國大學(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的學生在校園內舉行反戰抗議,並且焚燒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照片。(美聯社)
2024年4月30日,黎巴嫩美國大學(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的學生在校園內舉行反戰抗議,並且焚燒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照片。(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