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棒球到寫戲 邢本寧:唯一能超越政治樊籬的只有藝術

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邢本寧提供)

【讀歷史】

生在書香世家,雙親都學史,文青父母帶大的邢本寧自幼愛故事,習跳舞學看戲,十多歲的孩子看表坊看屏風看傳統戲。幼時的她便自製票卷在父親為她親手設計搭建的小木屋裡,和弟弟一起扮戲邀請父母欣賞,掌聲歇下回房靜心想,或許長大之後也能是台上一角,欣喜雀躍。

邢本寧的奇幻劇場。(邢本寧提供)
邢本寧的奇幻劇場。(邢本寧提供)

高中時她愛上崑曲,身段美文字美唱腔美,故事又那麼貼近童年時父母領她讀的那些,欲罷不能。家族裡一堆叔伯阿姨是教授,考大學時,她對未來的想像其實相當貧乏,掙扎於中文、外文或戲劇。恰逢臺大戲劇系開了申請入學,可以選擇考設計寫作或表演,本寧選了寫作,考題是要依據一張女人靜默的畫,寫出一則故事,再把故事說給口試的老師們聽。她連說帶唱地說故事,口試老師說「考表演應該也能考上」。

上了臺大戲劇系後,卻當頭一記震撼教育,這是哪裡?這兒不專攻戲曲她事前就知道,但第一堂課老師問「以前看過戲的舉手」,一齣兩齣三齣四齣以上的舉手,只剩她一隻手懸空中沒放下,這不是戲劇系嗎?能修習的相關課程少,更別說要找到戲曲同好,她不懂和同學相處,大學前兩年很孤獨。大三,她跳修王安祈老師研究所的課,那時老師剛接下國光劇團職務,把她寫給劇團的劇本帶來課堂和同學分享,下課一起吃飯繼續討論,撥雲散霧,前程好像比較清楚可辨了。王安祈老師的啟發了本寧寫戲曲劇本的志向,課上其他同學許多也仍留在戲曲的領域寫作。「王老師強調要找出新觀點,對我寫作影響很大」。

畢業後報考北藝大劇本創作研究所,指導老師劉慧芬老師則是她的授業恩師,一個字一個字地為她修改劇本,「劉老師曾是優秀的京劇小生演員,從舞臺走向幕後,深知演員閱讀劇本的角度與心理。教我很多觀看傳統的角度,非常注重劇本的表演性。一再告誡劇本的第一個讀者不是觀眾,而是演員,演員看了本子有非演不可的衝動才是好劇本,最終的演出才可能精彩。」

研究所有堂中國戲劇史課只有三個學生,其中一位是目前劇場圈最受矚目的編劇簡莉穎,人數不多,邊聊邊上課。某次課堂大夥從史記聊開了,在某個歷史人物身上起了爭執,邢本寧認為大家都該認識這人物,是中學課本就提過的共同常識吧畢竟她自幼就聽這些人事長大,怎麼有人不認識!

「我憤慨不平的表達觀點之後,小莉嚴正地提出抗議『妳憑甚麼覺得別人非要知道或教課書要收錄這故事?』那時候我快瘋了,自己珍惜的故事卻沒人知道,下課吃飯我還在哭』。但,事過境遷,深覺要好好感謝簡莉穎,『太棒的提醒,對啊,我憑什麼有權力決定別人都得知道我知道的事?憑什麼認為教科書要收錄我自認該被記憶的東西?甚麼該被留下被記憶,從此成為我很關心的議題。」

「這有時候是戲曲人的驕傲和盲點,他們對中國歷史故事很有概念,但其實這些事跨出圈子根本沒人知道。你得誠實面對觀眾的已知和未知,不能傲慢認為大家都得知道妳的已知。」 (相關報導: 長在京劇的「骨子」裡,臺灣「碰老戲」─專訪凌珂、邢本寧 更多文章

十多年前,邢本寧跟新戲《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主角,天津京劇院當家老生演員凌珂結識的第一天,為找歷史書籍,一起去逛誠品書店,歷史一直以來是這對創作夥伴彼此的共同話題;劇組設計群張哲龍、柯智豪、江佶洋都混跡大稻埕,都是在乎歷史的人。歷史的書寫是甚麼?歷史如何成為歷史?誰可以留下記憶?誰是見證者?都是我關心也試著放進這次作品討論的主題,《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讀劇會的文案上寫著「有名字才有被記憶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