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剛剛結束了四天對華訪問,她此行的目的是要重建兩國之間的橋樑。
這次北京之行是否成功?要是我們只看一項最基本的指標,是的。
美國與中國再次實現了對話,面對面的,哪怕不算熱情,也算是彬彬有禮和互相尊重。
這跟川普(Donald Trump)執政年間,大多依靠社交媒體作為喊話筒的跨太平洋溝通比較,可謂大相徑庭。
雙方的語調和內容都比之前正面、慎重。在葉倫此行之前,尚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份那次事關重大的訪問,兩國當時均承諾要穩定彼此關係。
星期天(7月9日)行程結束之際,葉倫表示,建立「與中國新經濟團隊之間適應性強且有建設性的溝通渠道」將會有所幫助。此言不能被低估。
【现场画面】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会晤。李强在开场致辞时,提及耶伦周四(7月6日)抵达北京时正好出现一轮彩虹,称中美关系“不完全都是风雨”,两国“一定能见到更多的彩虹”。… pic.twitter.com/HDFuHe21FO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ly 7, 2023
今年3月,中國政府頂層的大部分人被替換,新人的首要條件是忠誠於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而其中的關鍵人物這一正是該國新的經濟事務主管官員何立峰。
星期六(8日),葉倫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何立峰會談上。她說兩人的會談「直接、實質和卓有成效」,但同時承認雙方有「顯著分歧」。
在整個行程中,葉倫試圖游說東道主中國,在總統拜登(Joe Biden)治下,美國並非從根本上敵視中國。
她說,「我們不把我們的關係視定義為大國衝突」,而且「我們不尋求脫鉤」彼此的經濟。
拜登政府似乎在試圖證明,其中國政策並不是單純延續川普政府對北京的公開敵視。她成功了嗎?我們還在等中方表態。
但正所謂行勝於言,從北京的視覺看,拜登政權最近的一些動作毫不友善。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算是對個別用於開發人工智能的美國電腦晶片施加出口管制。

美國並沒有打算放寬這種禁令,反而著手擴大管制到其它對華高科技出口之上,同時拉攏其盟友,從日本到德國到荷蘭,不向中國提供生產最尖端晶片的技術及設備。
美國的動機很簡單,它不希望中國輕易取得美國科技,從而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優勢,以及在軍事科技上領先,有朝一日能用來在衝突中反制美國,例如說在台灣。
這一切意味著,儘管對話重啟,且似乎凖備在未來幾個月裏加速,這仍是個如履薄冰的過程。
再來一個「氣球事件」,或者是美中軍艦、軍機擦肩而過,便足以輕而易舉地讓過去幾天所取得的進展打回原形。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不只要拿下台灣,讓中國成為印太霸權是習近平自認的天命 | 更多文章 )
哪怕是最樂觀的專家們也相信,這已成為一段非常艱難的關係,需要雙方謹慎、長期管理,方可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