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志觀點:「找得到票就不關核電廠」─德國啟示錄

核電廠如果不發電還能做什麼?德國把它變身為遊樂園呢!(圖/Koetjuh@wiki)

看清楚,德國只示範一次:原來不需要停電,就可以讓百年企業熄燈。彭博社的頭條是如此的殘酷。「德國為工業大國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Germany’s Days as an Industrial Superpower are Coming to an End). 是什麼讓這些熬過兩個世界大戰的製造業冠軍一個一個投降呢?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缺能源。

福島後,當時的國際能源署執行總裁田中伸男(Nobuo Tanaka)忍不住問德國聯邦總理梅克爾夫人(Angela Merkel)「安格拉,妳可是個科學家。妳怎麼打算把妳的核電廠全部關掉呢?」

梅克爾則是回答他,「我親愛的諾布歐,你如果可以幫我找到票的話,我就可以不關那些核電廠。」

也許關閉德國的核電廠對梅克爾總理來說的確是正確的決定。德國還有挺長的一段好日子可以過。梅克爾的仕途也過的非常順遂。直到她2021年下台,她都還是德國的總理,全歐盟未掛名的領袖。

這也就是民主系統有時候不幸的地方:等到大家都看到梅克爾種種政策的錯誤時,她的政治生涯也已經結束了。對她個人來說,關了那些她其實不想關的核電廠也許當下是正確的政治考量。但也種下德國日後經濟衰退的禍根。

為了取代即將被關閉的核電廠,德國花了大把的銀子推動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扶植太陽能和風電產業。之後太陽能生意被中國整碗端走,但還是可以說德國對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絕對功不可沒。只是花了二十年和一兆歐元投資換到的卻是還是很相對骯髒的電網。德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不會污染環境的核電廠都關完了,最會污染空氣的煤炭卻打算用到2038年。

圖:EMBER(中文翻譯翁華志)
圖:EMBER(中文翻譯翁華志)

最昂貴的冰淇淋

2004年德國聯邦環境部長特里亭(Jürgen Trittin)跟德國大眾打包票,能源轉型會很便宜。平均每戶每年1.1歐元就可以達成。「這不過是一球冰淇淋的價錢。」

十年後的2016,德國家庭付的電費卻飆高了。為了廢核以及發展再生能源,一般電費都得包和每瓦7歐分約2.4元台幣的附加費。但為了產業的競爭力,工業用戶反而得到大量的政府補貼,得以享受相對低廉的電費。這也正是德式能源轉型在台灣最夯的時期。很多人忙著請教他山之石,完全無視於這座山的基礎到底夠不夠穩固。

後俄烏能源危機後,德國的電價危機更加嚴峻了。根據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德國的一班家庭電價平均為每度41.25歐分,比歐洲平均電費每度電28.9歐分高出許多。猶豫了幾個月之後,德國也終於在2023年將最後三個核子反應爐關了。

德國一度曾擁有20GW核能,大概是電網的30%。剛開始關的時候會選比較老舊的反應爐先關。關到最後,德國關的每一個反應爐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核電廠,德國技術與產業工學的傑作。而且它們都還那麼年輕,平均年齡只有22歲。而這些德國設計的核電廠光是設計壽命就有60年。 (相關報導: 李敏觀點:核電廠延役為哪樁! 更多文章

德國艾姆斯蘭核電廠。(美聯社)
德國艾姆斯蘭核電廠。(美聯社)

最後三個反應爐關閉之後,德國也從年年電淨輸出國變成電淨輸入國,雖然它的用電量是年年下降的。根據能源分析專家蒙泰爾集團(Montel Group)德國恐怕需要把目前的風電光電裝置容量乘以四倍才能達到2045年的碳中和目標。但同時2023年德國離岸風電百分之二十二因為系統無法消化而淪為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