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農會反撲,民進黨輸掉農業縣,吳音寧成代罪?

北農的拍賣牽涉農民的收益甚深。(郭晉瑋攝)

二○一四年民進黨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四年後風水輪流轉,國民黨重新奪回十五個地方執政縣市版圖,特別是所謂的農業縣──包括合併升格的高雄、台南、台中──民進黨在「農業縣區」整體選票流失逾兩百萬票。

大台北兩個「蔬菜廚房」被逆轉

農民選票流失驚人,吳音寧成為箭靶,國民黨颳起的「韓流」旋風真的是吹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嗎?地方農會反撲力道,在這次地方選舉中,又起了什麼樣的推波助瀾之效?

從農業生產數據,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台中以及東部的宜蘭、花蓮,都可稱之為重要農業產區,不論就蔬果生產基地或是畜牧養殖產業,都集中在這九大縣市地區。

就農業生產與消費者經常性消費產生直接關聯的蔬菜為例,一七年最新的農業統計年報,雲林縣年產七十八萬多公噸奪冠,彰化三十一萬多公噸居次,其他依次為台南、嘉義、屏東、高雄、桃園,蔬菜年產量都在二十六萬至十五萬公噸之間。

這也說明了,身兼管理全台最大蔬果批發市場的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與產地之間動見觀瞻。從這次選舉結果的逆轉,要如何解釋「農民以選票表達不滿」?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 

選後吳音寧的北農總經理之位被董事會拔除。(林瑞慶攝)
選後吳音寧的北農總經理之位被董事會拔除。(林瑞慶攝)

不容否認,台北農產公司管理的「台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第二果菜批發市場」每日蔬果批發行情價格,直接牽動農民的每日收入;而第一市場的當日成交行情也是「各地方批發市場與盤商的報價基準」。從這個角度切入,才能夠精準地看到選票被逆轉與蔬果批發價格之間的關連性。

北漂青年返鄉投票熱度降低

雲林、彰化這兩個蔬菜生產大縣合計產量破百萬噸,我們就拿這兩個大台北地區的「蔬菜廚房」來分析:雲林縣一四年民進黨得票數二十三萬二九○○票(五六.九八%),國民黨只拿到十七萬五八六二票(四三.○二%),這次被逆轉為國民黨得票二十一萬七七○票(五八.八三%),民進黨得票數十六萬三三二五票(四一.七二%)。

特別有趣的現象是,上次雲林的投票率高達七成四,這次降到六成九;彰化的情況也差不了太多,投票率下降四個百分點,藍綠陣營的得票率則互換(約三十八萬比二十八萬、五三%比三九%)。從選票分析比較來看,一四年有明顯的柯文哲外溢與反國民黨雙重效應,讓青年返鄉投票比例創下新高。此回民進黨中央執政包袱讓經濟選民的不滿浮現,綠營支持者因此反倒收手。

以雲林、彰化這樣的農業縣分析,北漂青年返鄉投票熱度大不如上屆,而留在農村打拚的青壯農又對農業政策落實多有不滿,這一來一往不僅導致投票率下降,也讓綠營現任者的執政連任優勢完全喪失。

與其說外界將民進黨在農業縣選票流失歸咎於「今年蔬果價格慘跌」單一因素,不如說整個農業轉型的困境與改革,與政府推動其他改革所面臨到的問題都相同,就是時間還不足以讓改革的良善美意發酵,卻已先被改革的負面標籤給淹沒!

但這樣的藍綠易位,就能單純只歸結為一個「菜價因素」嗎? (相關報導: 新新聞》選務出包,陳英鈐下台還想要年終? 更多文章

消費環境走弱,餐飲業需求降低

我們再來比較,韓國瑜任內與吳音寧治理下的台北農產公司蔬果平均價格,兩者間確實有將近平均單價每公斤十元的明顯差距。然平心而論,縱使平均單價前者較高,但其價格波動也較大,農民固然「與天氣對賭」賺到了錢,卻苦了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