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妄為的川普,會讓美國憲政陷入危機嗎?《經濟學人》:第1個月還不至於,但後頭還有47個月

2025年2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參加完「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後抵達白宮。(AP)
目錄

歷任的美國總統都會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權力,但大多數人至少會承認國會和法院應該在治理國家中發揮其作用——然而,川普(Donald Trump)不是大多數人。

 

2025年2月24日。在華盛頓白宮的新聞簡報室內的投影幕上,顯示「勝利,美國灣」。(AP)
2025年2月24日。在華盛頓白宮的新聞簡報室內的投影幕上,顯示「勝利,美國灣」。(AP)

川普向來所心所欲地解釋總統職權,就像把美國憲法第二條(Article II,有關總統行政權)當成一張白紙;他時常向支持者強調:「身為總統,我有權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川普魯莽的行事風格讓許多人擔心美國是否陷入憲政危機,但《經濟學人》20日指出,不要被川普天馬行空的發言蠱惑,甚至不要只看他做了哪些事,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意「法院允許他做了什麼」,這樣看來,川普第一個月的所作所為還不至於推翻法治。

獨裁者的野心?

川普對憲法的輕視不只是嘴上說說,畢竟,他曾試圖推翻2020年的大選結果,而在重返白宮後的第一個月,川普就簽署72項行政命令,其中有許多內容讓人擔心他真正的意圖。

在上任第一天,川普就簽署行政命令取消出生公民權,這明顯與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14th Amendment)相衝突;接著,川普開始對聯邦機構下手,裁撤大批公務員、取消數十億美元的政府合約,甚至實務上關閉了美國主要的對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

 

2025年2月21日。一名USAID的工作人員從辦公室收拾個人物品離開後,向辦公室外的一群支持者表示感謝。(AP)
2025年2月21日。一名USAID的工作人員從辦公室收拾個人物品離開後,向辦公室外的一群支持者表示感謝。(AP)

更令人擔心的是,川普的幕僚相信美國憲法第二條賦予總統「凍結」聯邦預算的權力,或花費少於國會為特定目的所分配的資金。這樣做將會削弱立法機構的地位,讓其「掌管預算」的權力形同虛設,並淪為總統的附庸。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於,在川普改革政府的決心下,國會和法院的權力是否會被徹底架空?

雷厲風行或許正式川普的策略之一。在上任首日,川普就簽署了26項行政命令,是前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3倍之多;而川普在就職第一個月內簽署的行政命令數量,也遠超過歷任總統(包括他自己)。此外,川普總是「口出狂言」,讓外界難以捉摸他的話究竟有幾分真實,例如,美國真的會對鄰國祭出高額關稅?會出兵佔領加薩走廊並趕走巴勒斯坦人?會無視丹麥反對,強行併吞格陵蘭島?或是真的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

當選總統確實有合法權力可以推動各種政策,這告訴我們,選舉總會帶來後果,無論好壞,例如,川普迄今為止對法治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特赦超過1000名參與2021年1月6日國會山莊騷亂的暴徒——雖極具爭議,但在法律上卻無可挑剔。此外,川普也有權提高或取消關稅、修改移民政策,並讓監管機關朝向他的政治理念調整。《經濟學人》指出,如果川普真的希望聯邦官僚體系因他而受到「重創」,如同新任白宮管理及預算局(OMB)局長沃特(Russell Vought)所承諾的那樣,儘管會對國家造成傷害,但從法律上來說,這也屬於總統的權力範圍。 (相關報導: 「第二次仍未回應,將被解雇」馬斯克要求美國公務員回報「上周做什麼」遭抵抗後反應 更多文章

政令快如閃電,制衡慢如蝸牛 

川普的行動之所以讓人格外憂心,是因為行政部門的速度遠遠快於國會和法院的反應能力。馬斯克(Elon Musk)口無遮攔的發言更進一步加劇人們的擔憂,他曾揚言要「把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丟進碎木機」,甚至威脅廢除「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然而,這些機構都是由國會所設立,真正有權力可以解散它們的也只有國會。此外,聯邦機構的預算由國會通過,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