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的美國總統都會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權力,但大多數人至少會承認國會和法院應該在治理國家中發揮其作用——然而,川普(Donald Trump)不是大多數人。
2025年2月24日。在華盛頓白宮的新聞簡報室內的投影幕上,顯示「勝利,美國灣」。(AP)
川普向來所心所欲地解釋總統職權,就像把美國憲法第二條(Article II,有關總統行政權)當成一張白紙;他時常向支持者強調:「身為總統,我有權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川普魯莽的行事風格讓許多人擔心美國是否陷入憲政危機,但《經濟學人》20日指出,不要被川普天馬行空的發言蠱惑,甚至不要只看他做了哪些事,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意「法院允許他做了什麼」,這樣看來,川普第一個月的所作所為還不至於推翻法治。
獨裁者的野心?
川普對憲法的輕視不只是嘴上說說,畢竟,他曾試圖推翻2020年的大選結果,而在重返白宮後的第一個月,川普就簽署72項行政命令,其中有許多內容讓人擔心他真正的意圖。
在上任第一天,川普就簽署行政命令取消出生公民權,這明顯與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14th Amendment)相衝突;接著,川普開始對聯邦機構下手,裁撤大批公務員、取消數十億美元的政府合約,甚至實務上關閉了美國主要的對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
2025年2月21日。一名USAID的工作人員從辦公室收拾個人物品離開後,向辦公室外的一群支持者表示感謝。(AP)
更令人擔心的是,川普的幕僚相信美國憲法第二條賦予總統「凍結」聯邦預算的權力,或花費少於國會為特定目的所分配的資金。這樣做將會削弱立法機構的地位,讓其「掌管預算」的權力形同虛設,並淪為總統的附庸。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於,在川普改革政府的決心下,國會和法院的權力是否會被徹底架空?
雷厲風行或許正式川普的策略之一。在上任首日,川普就簽署了26項行政命令,是前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3倍之多;而川普在就職第一個月內簽署的行政命令數量,也遠超過歷任總統(包括他自己)。此外,川普總是「口出狂言」,讓外界難以捉摸他的話究竟有幾分真實,例如,美國真的會對鄰國祭出高額關稅?會出兵佔領加薩走廊並趕走巴勒斯坦人?會無視丹麥反對,強行併吞格陵蘭島?或是真的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
當選總統確實有合法權力可以推動各種政策,這告訴我們,選舉總會帶來後果,無論好壞,例如,川普迄今為止對法治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特赦超過1000名參與2021年1月6日國會山莊騷亂的暴徒——雖極具爭議,但在法律上卻無可挑剔。此外,川普也有權提高或取消關稅、修改移民政策,並讓監管機關朝向他的政治理念調整。《經濟學人》指出,如果川普真的希望聯邦官僚體系因他而受到「重創」,如同新任白宮管理及預算局(OMB)局長沃特(Russell Vought)所承諾的那樣,儘管會對國家造成傷害,但從法律上來說,這也屬於總統的權力範圍。
(相關報導:
「第二次仍未回應,將被解雇」馬斯克要求美國公務員回報「上周做什麼」遭抵抗後反應
|
更多文章
)
政令快如閃電,制衡慢如蝸牛
川普的行動之所以讓人格外憂心,是因為行政部門的速度遠遠快於國會和法院的反應能力。馬斯克(Elon Musk)口無遮攔的發言更進一步加劇人們的擔憂,他曾揚言要「把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丟進碎木機」,甚至威脅廢除「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然而,這些機構都是由國會所設立,真正有權力可以解散它們的也只有國會。此外,聯邦機構的預算由國會通過,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已經開始介入川普政府的違憲命令,像是廢除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最終未能生效,另一項試圖凍結政府開支的大規模預算消減也遭到法院禁止。除此之外,馬斯克和「政府效率部」(DOGE)則因未經授權進入敏感的政府系統,被一些法官警告;不過有些法官選擇不干預。
由此可見,司法制衡仍在發揮作用。13日,一名聯邦地方法官裁定,削減USAID對外的合約資金違法,命令政府恢復撥款。14日,另一名法官做出相似判決,要求政府恢復「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的資金。
《經濟學人》指出,儘管來回的法律攻防戰在川普執政下尤其頻繁,但並非特例,歷屆總統都曾經歷過。除非川普公然無視法院命令,否則都不能算是「無法無天」;截至目前,川普雖然對不利他的判決表達不滿,但仍選擇遵守,而非直接違抗。
是否會真正挑戰法院命令?
部分批評者認為川普政府正在醞釀對抗司法的行動,例如,政府在發布凍結預算的備忘錄後,民主黨州立即提起訴訟,並成功獲得法院頒布的禁令。儘管政府隨後撤回命令,但部分計畫仍無法獲得資金,這使得民主黨再度提告。川普政府辯稱自己有遵照法院命令,並將遲發資金歸咎於行政積壓;對此,法官在10日裁定政府違反法院命令,並要求立即執行。不過,《經濟學人》指出,這類法律爭端在美國政府並不少見。
另一法律爭議與馬斯克有關。一名法官禁止他的團隊進入財政部的支付系統,但由於判決措辭過於寬泛,導致連財政部長本人都被排除在外。此舉引發共和黨人不滿,副總統范斯(J.D. Vance)更批評道:「法官不能剝奪行政部門的正當權力!」然而,法律系畢業的范斯應該清楚知道,裁定總統的職權範圍正是法官的工作。部分「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支持者可能希望透過恐嚇法官來推動川普的政策,但在法官調整判決措辭後,川普政府仍表示會遵守法院命令。
2025年2月20日。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席「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AP)
《經濟學人》指出,川普並非唯一一個試圖擴大總統權力的領袖。例如,前總統歐巴馬曾試圖透過行政命令推遲數百萬名非法移民的遣返,其中有部分計畫成功,像是「童年抵美暫緩遣返計畫」(DACA),但父母部分卻被法院否決。前總統拜登則試圖將學生貸款轉為補助,並動用近2000億美元的資金,此舉最後遭最高法院裁定違憲。
《經濟學人》指出,羅斯福的擴權造成美國長達3年的三權對抗。法院推翻了國會授予行政部門的部分權力,迫使新政(New Deal)的立法進行修改。最高法院在1935年的「漢弗萊的遺囑執行人訴美國案」(Humphrey's Executor v. United States)中,限制了總統解僱獨立機關領導人的權力;但當羅斯福在1937年提議增加大法官的人數,以確保法院支持他的政策時,大法官的態度便隨之軟化——自此行政權逐漸擴大。
川普政府的強勢開局,讓人聯想到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尼克森認為聯邦政府應該運用其強大的權力來矯正文化墮落(當時的目標是共產主義,現在川普則是針對「覺醒文化」),並報復總統的政敵。尼克森與川普一樣,主張行使行政特權以抵擋調查,並不惜解僱官員,直到找到願意執行自己命令的人。
2025年2月19日。人們在華盛頓的衛生與公眾服務總部集會,抗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馬斯克(Elon Musk)的政策。(AP)
根據《經濟學人》,尼克森曾拒絕執行國會撥款的環保預算,試圖行使總統的「撙節權」(impoundment power),但國會通過《1974 年國會預算及截留控制法》(Congressional Budget and Impoundment Control Act of 1974)作為反制,嚴格限制總統執行國會預算的權力。該法至今仍然有效:2019年,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AO)裁定川普擅自凍結對烏克蘭的援助違反該法,最終導致川普第一次被彈劾。
關鍵不在川普說什麼,而在法院允許他做什麼
《經濟學人》指出,如何理性地看待川普的所作所為,最好的原則是:不要只看他說什麼或做什麼,而是關注法院允許他做什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高史密斯(Jack Goldsmith)表示:「一切取決於他們(川普政府)是否願意配合聯邦法院。法院不會認同他們所有的激進理論,但可能會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儘管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成功改組最高法院,任命了其中三分之一的大法官,但《經濟學人》認為,川普的激進政策仍難以在最高法院過關。例如,很難想像保守派的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或任何一位川普任命的大法官會推翻自1868年實行至今的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支持川普「廢除出生公民權」。
川普政府對於國會預算的主張,估計也難獲得法院支持。儘管國會過去曾自願讓渡部分權力,如關稅制定和發動戰爭權,但對於「財政支出權」卻始終寸步不讓。最保守的大法官湯瑪斯(Clarence Thomas)過去數十年來多次發表意見,堅持權力分立原則,捍衛國會設立和資助監管機構的權力。
如果川普政府真想要兌現如馬斯克理想般的大規模削減開支計劃,勢必需要國會配合,因為這涉及數兆美元的預算變動。但事實上,共和黨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延長川普1.0內推動的減稅政策,而這可能會使聯邦債務進一步飆升。《經濟學人》指出,即使削減環保、醫療和教育領域等的1兆美元支出,但眾議院共和黨人現在推動的預算決議,將會在未來10年內新增近4兆美元的國債。
2025年2月17日。在華盛頓總統日放假當天的抗議活動中,一名聯邦僱員手舉「聯邦僱員不為國王工作」的標語。(AP)
川普真會就此收斂嗎?有待觀察
《經濟學人》指出,儘管川普或許無法在擴大財政權限上獲得勝利,但他能有機會取得更大的行政控制權。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列文(Yuval Levin)說:「這屆最高法院對總統在行政部門內的權利持最大化立場,但⋯⋯不太支持行政機構反抗國會。」換句話說,法院可能會接受「單一行政理論」(unitary executive theory),賦予總統在行政機構內有絕對權威。
在去年的「川普訴美國案」(Trump v United State)裁決中,最高法院就表示:「總統不同於任何個人,他本身就是政府的一個分支,憲法賦予他廣泛的權力和職責。」美國國家憲法中心(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總裁兼執行長羅森(Jeffrey Rosen)向CBS News說:「川普正在主張一種極為強勢的總統權力⋯⋯這被稱為『單一行政理論』,核心觀點是國會無法限制總統的權力。目前最高法院尚未對這一理論的範圍做出裁決,但如果法院支持川普——這是有可能的——那麼他的行政權力將比歷任總統都更大。」
《經濟學人》也指出,一旦最高法院傾向「單一行政理論」的立場,過去限制總統解僱聯邦僱員的法律可能會被推翻,例如前述的1935年「漢弗萊的遺囑執行人訴美國案」(Humphrey's Executor v. United States)可能被廢止,使川普得以解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全國勞工關係局(NLRB),甚至聯準會(Fed)的官員。如果川普在人事雇用上的權力大幅擴張,美國的行政體系可能會回到19世紀腐敗的「分贓制度」,官僚體係充斥著政治忠誠者,而非專業官員。
川普從未掩飾他的政治野心,從特赦暴動者、清洗(他所謂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發動貿易戰等,到對俄羅斯示好,這些都不是陰謀或「突襲」,而是他早就公開承諾的競選政見。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高史密斯(Jack Goldsmith)指出,有跡象顯示川普可能不會直接挑戰法院命令,像是他近期公開表示「我總是遵守法院裁決」,並會選擇上訴而非無視判決。此外,司法部門也在一份法律文件中強調政府必須尊重法院命令。諷刺的是,過去10年來,許多美國進步派一直在批評並試圖削弱最高法院的權力,因為他們不滿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等的判決。然而,現在這個機構卻成為阻擋川普擴權的最後一道防線。
然而,高史密斯也指出,說到底,依舊沒有任何法律力量能強迫總統遵守最高法院的判決,真正能讓影響他的,是他對政治後果的考量。梅茨格( Gillian Metzger )也向CBS News表示:「法院已經多次出手干預,但法院的力量有限。如果政府真的執意違法,光靠法院是不夠的,還需要國會、各州,甚至人民站出來反對,才能保護我們的憲法秩序。」
(相關報導:
「第二次仍未回應,將被解雇」馬斯克要求美國公務員回報「上周做什麼」遭抵抗後反應
|
更多文章
)
2025年2月21日。USAID的員工在辦公室外擁抱支持者。(AP)
如同《經濟學人》在文末所言,川普2.0才剛開始運作一個月,其實已經讓許多人捏把冷汗,他執掌總統權柄的日子後頭還有47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