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大砍藥價,台灣在海嘯第一排?專家示警3危機:醫療體系將進入惡性循環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引進「最惠國」定價模式,用以降低美國藥價成本。(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引進「最惠國」(Most Favored Nation)定價模式,用以降低美國處方藥成本,包括處方藥和藥價可以立即下降30%至80%。對此,財經專家游庭皓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對台灣恐帶來3項衝擊,整體醫療體系也將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游庭皓表示,台灣健保制度,長期仰賴國際比價機制壓低藥價,再透過砍價取量的策略控管醫療支出。然而,川普若推動最惠國價格政策,要求藥廠不得在美國,收取高於其他富裕國家的藥價,將迫使藥廠同步提高其他市場價格彌補損失。在這樣的壓力下,英國、法國、瑞士等長期享有低價藥品的國家將被迫讓利,進一步波及台灣這類市場規模小、藥價低的市場。

游庭皓說,事實上,不同國家間的藥價差距極為懸殊。以抗癌藥Tecentriq 為例,美國售價高達33萬美元,遠高於英國的15萬美元與瑞士的 16萬美元。再看 Keytruda,美國定價達17萬美元,但瑞士僅為8萬美元,價格幾乎腰斬。這些國家的低價機制,正是台灣健保署比價壓價的依據來源,一旦這些低價消失,台灣現行機制也將失去籌碼。

游庭皓強調,更嚴峻的是,台灣藥品供應還存在所謂「藥價差」制度。醫療院所實際採購藥品時,常以低於健保支付價格的金額向藥商進貨,中間的差價成為院所經營的利潤來源之一,進一步影響他們選擇廠牌藥品的偏好。當藥廠全球利潤遭壓縮,勢必回頭緊縮對低價市場的供應,導致部分藥品無藥可選,或僅剩高價新藥可談。

游庭皓示警,最終結果是,藥價可能上漲、健保給付縮水、可選藥品變少,整體醫療體系也會因國際藥價壓力、健保財政限制與院所利潤壓縮,進入惡性循環。對台灣來說,不只要趕緊做健保財政改革,還要顧及醫療負荷能力,擴大健保點值留住護理師。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