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大哉問:在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台灣會從「非核家園」轉向「新式核能」嗎?

2019年4月,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楊順美等人至立院外召開「公投廢核四孩子免核災」記者會。(顏麟宇攝)

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反應爐正式除役。面對全島邁入「無核狀態」,台灣社會對於續用核能展開激烈討論。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台灣「沒有缺電」,日前台灣總統賴清德接受媒體訪談提及,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外界認為民進黨政府「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可能面臨重大轉向。

台灣核能發電佔比數十年來大幅下降到僅剩3%,隨著減碳趨勢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能源穩定度變得更加關鍵,有民調指台灣民眾現有六至七成支持使用核能,甚至民進黨支持者也不再堅定反核。

除了產業需求,有學者告訴BBC中文,民進黨政府亦有來自美國的壓力,核電被認為是台灣展現防衛意志、維持能源安全的選項。

台灣核能如何走到今天?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核電,1971年蓋第一座核電廠,興建期間發生1973年石油危機,兩蔣政府為確保能源供應,將核電廠列入「十大建設」。

目前全台灣共有四座核電廠,其中三座營運了數十年,「核一」、「核二」、「核三」分別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萬里區、南部恆春半島,而「核四」則處於新北市貢寮區,在興建期間因引起巨大爭議被「封存」。

台灣島內所有核電廠,皆由經濟部管理的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興建及營運。根據過去《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間最長為40年,若要延役,台電須在執照到期前5至15年申請。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台灣20萬人上街反核,時任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宣布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封存。2016年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前總統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讓既有三座核電廠在法定運轉時限到時後直接除役。

台灣的核一、核二分別於2019年及2023年除役。核三廠自1984年運轉,一號機於去年七月運轉期滿後除役,二號機也將在5月17日停止,台灣將正式進入無核狀態。

核能佔比:從超過一半降到3%

1980年代核能曾為台灣供應超過一半的電力,直至1990年代初期,核能仍佔台灣三成供電量。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民生工業用電增加,台灣政府開放發電市場及建置大型火力發電廠,核能用電佔比遂逐年降低。

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上台後,提出以發展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目標是到2025年「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台灣能源結構產生顯著變化。

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能源署最新統計,2024年核能發電僅存4%,燃氣火力發電首度高於燃煤發電,佔比47.2%,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則首度突破10%。去年7月底核三廠1號機停機後,核能發電則進一步降到約3%。

能源轉型期的擔憂

這3%到底多關鍵,台灣各界專家持不同說法。台灣媒體指,今年五月夏季夜晚,核三廠2號機獨力承擔台灣3%用電,對維繫電網穩定相當重要。 (相關報導: 中國悄悄撤資美國?英國躍升第二大美債持有國、中國退居第三 FT:北京加快儲備多元化腳步 更多文章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指,目前台灣每日電力備載容量有12%至15%,少去核能的3%,仍高於安全備載容量6%的標準,有其餘裕。備轉容量是指輸電網絡中,應付發電機故障、需求預測誤差等情況所預留的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