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悄悄撤資美國?英國躍升第二大美債持有國、中國退居第三 FT:北京加快儲備多元化腳步

英國超越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第二大海外持有國。(示意圖/取自pexels)

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目前已跌破英國,這也是25年來的第一次。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顯示北京在管理外匯儲備方面持續進行調整,對美國政府而言這無疑是個警訊

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投資人透過美國銀行及託管機構持有的美國國債價值降至7650億美元,較前一個月的7840億美元減少。同期英國投資人持有的美債則增加近300億美元,達到7790億美元,這使英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美債海外持有國,中國則跌至第三大。

《金融時報》指出,英國持債規模上次超越中國是在2000年10月,此一變化反映出中國正逐步將外匯儲備從美國資產多元化分散。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莉西亞·加西亞-赫雷羅(Alicia García-Herrero)表示:「中國一直在緩慢且穩定地拋售美債,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警訊。這個警訊已經存在多年,美國早該有所作為。」

穆迪日前才跟進惠譽(Fitch)和標普(S&P),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等,理由是美國債務和赤字持續擴大。中國自2011年持有美債規模達到1.3兆美元高峰後,官方持債量便逐步下降,並將資金分散投資於美國機構債券及黃金等其他資產。中國龐大的美國國債部位,源於多年來對美貿易順差,而川普正試圖縮減這一順差。同時,美國官員也擔心外國拋售美債會推高殖利率,增加美國政府債務再融資的成本。

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中,短期國庫券(流動性最高、最易拋售的品種)在今年3月的占比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前美國財政部官員布拉德·賽特瑟(Brad Setser)指出:「根據可見數據,中國明顯改變了美債投資的組合。」

中國持債規模下降,被認為也有可能與市場價格波動有關。 分析師認為,中國透過第三方託管機構(如比利時的Euroclear及盧森堡的Clearstream)持有美國資產的比例日益增加,這使外界難以掌握中國實際持有的美債規模。盧森堡的美債持有規模在3月時持平,比利時則較2月增加7.4億美元。

至於英國持債規模上升,分析師認為並非反映其官方儲備增加,而是因倫敦作為國際資本交易中心的地位。歐洲地區的持有人包括保險公司、銀行及託管機構,部分對沖基金則利用美債與期貨或掉期進行套利。賽特瑟指出,英國數據「很可能反映全球銀行持有美債的增加,以及倫敦託管服務的便利,還有部分對沖基金的市場操作。」

不過分析師也提醒,相關數據僅統計到今年3月底,尚未反映中國在川普所謂「解放日」(今年4月2日)貿易戰升級後的任何動作。賽特瑟說:「中國在過去六週內,可能已對儲備管理做出重大調整,這些變化還需時間才能浮現。」
(相關報導: AAA掰掰!美債警鐘響起:連穆迪也決定降評,美國痛失所有頂級信用評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