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車禍肇事者有路怒症?醫駁將社會行為「病理化」:修養差就是修養差

三峽19日發生重大車禍震驚社會,高齡78歲的余姓駕駛完全無煞車,高速衝撞放學中的學生與接送家長。(資料照,取自愛北大臉書社團)

新北市三峽區19日發生一起重大車禍,一名78歲高齡駕駛開車衝撞人群,釀成3死12傷慘劇。事後,有民眾觀察監視器畫面發現,肇事者余男在撞入人群前,疑似已自撞分隔島,且行徑看似刻意追撞一名擋住去路的女機車騎士,引發外界懷疑其是否患有「路怒症」。對此,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他並不認同「路怒症」這個說法,認為這是將社會行為病理化。他指出,所謂的攻擊性駕駛行為,並非單純情緒失控,而是駕駛者性格與心理機制在特定情境下的展現,直言「修養差就是修養差。」

李俊宏臉書發文指出,所謂路怒是指一個正常的人駕駛車子,碰到交通狀況,變身成為綠巨人浩克,產生了交通事故,但他不認同「路怒症」這個名詞,認為這是將社會行為病理化。他緊接著說明,所謂攻擊性的駕駛(aggressive driving),是一種在道路情境中被誘發的心理狀態衍生出來的行為,跟許多人類行為一樣,恐怖情人不是談感情才恐怖,而是涉及支配與被支配的情境,都會產生偏執的意念,只是程度上的差異。

李俊宏提到,那些會逼車、車上放球棒的人,其實在其他社會情境中也可能表現出問題,只是在駕駛情境中更明顯,因此「路怒症」從未被納入精神科正式診斷,將這類行為病理化,反而會輕忽了個人本身應該要負的責任,截至目前為止,從現象研究到治療成效,路怒並沒有很堅實的科學證據。

針對不少人好奇,三峽車禍的肇事者是否上了駕駛座碰到某些情境才不由自主地憤怒、有情緒,李俊宏直言:「修養差就是修養差,創造一個名詞,對於當事人與社會來講,似乎找到了一個理由,跟很多社會現象一樣,變得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造成責任的轉置與資源的誤用。」他提到,若是以現有微薄的研究結果來講,路怒跟人類的很多憤怒行為一樣,男性、藥酒癮、性賀爾蒙、認知缺陷、創傷史是危險因子,就年齡層來看,由於與賀爾蒙、衝動控制相關,年紀越大、機會越低。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