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就別開車?三峽車禍引爆爭議 專家推2招保平安:不是只有高齡才高風險

近日新北市三峽發生重大車禍,造成3死12傷的悲劇。(資料照,取自愛北大臉書社團)

近日新北市三峽發生重大車禍,造成3死12傷的悲劇,而因肇事者是高齡78歲的老翁,也再度喚起社會對高齡駕駛議題的關注。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張玲慧表示,駕駛人的開車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年齡。因此,不只是對高齡駕駛者,政府應對所有重大違規或造成事故的駕駛人都建立回訓制度;另制定一套針對高風險駕駛疾病與功能障礙的指引手冊,建立通報與評估流程,並參考國際作法,引進職能治療與駕訓合作的模式,讓高齡駕駛者的認知功能評估不是形式,而能落實功能導向的科學評估。

張玲慧說,很多人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就是反應慢,認知功能低落等,根本就不應該開車上路。但事實上,就以此次參加台北市世壯運的長輩來說,他們其中很多人已8、90歲,卻還是生龍活虎、思緒清晰,反應敏捷,開車上路沒有問題;相反的,也有年紀不大的駕駛人,因為慢性病或其他狀況,反而面臨駕駛的高風險。

在加拿大接受駕駛人醫療評估與介入特訓的職能治療師陳郁婷表示,根據國際研究,以年齡作為換照或限制標準,其實對降低交通事故率幫助並不大。瑞典甚至明言,僅以年齡限制駕照是「年齡岐視」,不少歐盟國家因此取消高齡者的強制換照制度。反觀這些國家,更重視的是「實際功能」的評估,包括認知、視覺、動作反應等,透過主動通報、輔助訓練,來提升交通與用路安全。

張玲慧說,台灣目前的制度,雖然對75歲以上駕駛人設有認知篩檢機制,但題目非常簡單,駕駛關鍵的反應速度或空間判斷能力卻無測試。且此只能篩檢出中重度失智者,然而,對其他影響駕駛能力的潛在高風險因素,如中風、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糖尿病、視力退化、多重藥物使用等,仍缺乏系統性的檢查與後續處置。

此外,違規行為本身也是高風險因子,應針對違規駕駛者建立記點、回訓、再測驗,甚至吊銷駕照的完整機制;這不只針對高齡者,而是所有高風險駕駛人都適用。

事實也證明,許多駕駛人透過教育與訓練,能再次成為合格的駕駛者。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職能治療師可受訓成為駕駛專家,協助駕駛人針對交通安全再教育、視覺、認知、動作等訓練,搭配模擬駕駛與輔具使用、幫助駕駛人重建能力,或在必要時,輔導做出是否繼續駕駛的明智決定。

為了改善現況,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建議2大措施:

1、駕駛人回訓制度化:不論年齡,只要是持照駕駛人,若遇特殊情況(如重大違規、事故等),都應定期接受由專業教練進行的回訓課程。這不僅幫助駕駛人更新法規知識、強化風險意識,也能釐清自己與道路安全的責任。

陳郁婷在台灣執行的研究發現,許多高齡駕駛者也支持這樣的安排,希望能重建駕駛的信心,「高齡駕駛們也知道自己有些觀念已經過時,希望能與時俱進。」

2、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建置:建議交通部主導,結合衛福部與醫療體系,制定一套針對高風險駕駛疾病與功能障礙的指引手冊,建立通報與評估流程,並參考國際作法,引進職能治療與駕訓合作的模式,讓高齡駕駛者的認知功能評估不是形式,而能落實功能導向的科學評估;又科技發達,虛擬實境的評估與訓練,也不是難事。 (相關報導: 助理稱三峽肇事老翁「心臟有問題」被質疑護航 吳琪銘回應了 更多文章

台灣有許多健康又積極的長者,參與運動、志工、社區活動,是世代健康的典範。台灣職能治療學會認為,社會不應因為事故的發生就全盤否定高齡駕駛的價值,而應透過科學制度與人性管理,幫助每一位駕駛人找到安全與尊嚴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