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蔣萬安與國民黨的命運交叉點─從光環象徵到路線重建

筆者認為,當「九二共識」逐漸失去國際支撐與社會共識後,國民黨遲未提出替代的價值論述,讓整體政黨淪為僅剩選舉機器的空殼。(資料照,顏麟宇攝)

蔣萬安在國民黨的權力架構中,屬於「光環型資產 × 組織力不足」的特殊角色。他不是任何派系的附屬,但也尚未成為實質的派系領袖。蔣家後裔的歷史背景與溫和中產形象,使他成為國民黨目前少數仍可在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之間保有一定認同的候選人。然而,他缺乏治理論述、人馬培養與資源控制,導致至今尚未具備整合黨內、主導戰局的能力。

在國民黨內部,「共主」一詞通常代表的是能夠跨越派系、調配資源、壓制內鬥、統合論述與候選人提名的核心政治人物。在李登輝、馬英九時代,國民黨尚有能凝聚共識、控制選戰與話語的領袖;然而在今日,這樣的「共主」角色早已蕩然無存。蔣萬安被寄望成為「下一任共主的投射」,是一種對未來的象徵性期待,而非實質組織現實。他被包裝為希望的容器,但自身尚無政治肌肉與整合權威,仍是「共主的幻影」,不是本體。

反觀當前國民黨的權力結構,名義上由朱立倫擔任黨主席,實際運作卻逐漸轉由傅崑萁所代表的地方派系與紅統、戰鬥藍結盟所主導。黨內無共主、群雄割據,對外則被聲量型民粹操作者掌握話語權,導致整體形象傾中、激進,遠離中道社會主流。

尤其當「九二共識」逐漸失去國際支撐與社會共識後,國民黨遲未提出替代的價值論述,讓整體政黨淪為僅剩選舉機器的空殼。若說民進黨擁抱了以「民主、自由、進步價值」為核心的時代敘事,國民黨則仍陷在已崩解的模糊共識中原地打轉。

在這個錯亂的結構中,蔣萬安面臨三重困境:其一,沒有派系依靠,難以掌握提名與資源分配;其二,不夠強勢,無法壓制黨內極端論述與山頭操作;其三,未建構論述主軸,無法在外部政治版圖中展現清晰價值形象。

然而,他仍有轉圜與重塑的空間。

首先,他應選擇與「正派且穩定」的人物結盟,如盧秀燕、江啟臣、郝龍斌等,這些人雖非主流派系操盤者,卻在社會形象與治理誠信上具備良好基礎。相對地,與傅崑萁、朱立倫等交易型集團過度靠近,只會加速其光環貶值。

其次,蔣萬安必須盡快建立一套「屬於他個人」而非「國民黨舊魂」的國政論述。從國際格局、青年參政、社會信任修復到兩岸現實主義,構築一種「理性保守派 × 民主憲政守門人」的新政治定位。

第三,他應穩定經營台北市政,完成連任,避免躁進投入總統選舉。唯有在治理中證明實力,才能在未來黨內話語與大位競爭中站穩腳步。

最後,他必須展開人馬培養與價值圈建構。例如提攜如詹為元這類形象清新、理性穩健的青年議員,建立一支不依附於民粹、也不流於應聲蟲的「蔣系預備軍」。

蔣萬安不該是國民黨僅存光環的消耗品。他應該是那位能夠跳出舊派鬥爭,重新打造國民黨核心敘事的人。如果他願意走上這條政治長征的路線,那麼他將不只是過渡人物,而是國民黨下一個世代的奠基者。

未來的關鍵,不是他何時參選總統,而是他是否開始建立一個「能承載未來」的自己。

*作者為科技製造與國際供應鏈領域之資深從業人員  (相關報導: 風評:果然魔法部─賴清德欠林昶佐江雅綺多大人情?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