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針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月2日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於3月11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提出反制指導綱領,內容包括增加國防預算及防止統戰滲透台灣。
今年是《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立法40週年。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巴拉迪諾(RobertPalladino)於4月12日重申,美國基於「美中三公報」與TRA的一中政策不變。台灣是美國的重要夥伴、民主的成功故事與世界的良善力量。又,為慶祝TRA簽署以來的美台友誼和夥伴關係,美國在台協會(AIT)將在近期安排「AIT@40」活動;由前聯邦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率團來台,並慶祝AIT新館啟用。台美中關係會受「全球化」影響嗎?從歷史觀之,筆者分析如下:
一.萌芽期
1.冷戰戰略調整-1970年代,尼克森和季辛吉為解決越南問題,決定採「聯華制蘇」政策,將共產世界拆解成2大陣營,啟動全球化先聲。
2.新自由主義上場- 1980年代,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說服人們,除「新自由主義」外別無選擇。1981年就職的美國雷根總統,為因應財政收支不足,採取減稅、減利率、取消管制、引進民間資源的新自由主義;「稅收」占GDP的比率不斷下滑,慢慢地走入「金融資本主義」創造利潤,造成貧富差距、公共投資不足及民主功能失調。
3.科技由「厚、重、長、大」朝向「輕、薄、短、小」發展-先進國家莫不希望朝向「節能(石油危機)」、「節力(降低成本)」,同時剛萌芽的資訊業者也希望政府能以「減稅」來支持產業發展。
二.發展期
1.資金自由流動-1980年代起,「石油美金」是美國的國際政策,約有5,000億美元在全球到處肆掠?金融產品與新興市場(包括中國)是美國所尋求標的物。
2.生產全球化- 1991年底,蘇聯瓦解;一夕之間全球新增約17億的勞工,加上貨櫃標準化,形成外包、跨國企業內部貿易、產業鏈移動等因素;造成先進國家的產業「空洞化」,而後進國家產業卻是「工業化」。
3.經濟全球化-繼資金、生產、人員、制度等全面移動,美國希望藉由「量變產生質變」來改變中國。結果中國是變了,經濟成長了,但政治似乎是停滯局面?反觀,臺灣加入中國大陸的「生產鏈」外,也加入美國的「研發鏈」,結果後者產值就是不如前者,以致造成臺灣今天似乎有「進退維谷」的困境?
1988後的臺灣政經風貌?主要係由當時主政者的遠見(vision) 和國際政經趨勢所構成;本文分析如下:
一.李登輝時代
1.政治:新國家的追求?當年國內主流/非主流似曾造成對峙,非主流派似乎忽視政權「本土化」的潮流而導致失敗。國際上,美國「單極」世界的形成,一時之間德國、新加坡模式風起雲湧,加上當時臺灣的經濟實力,前總統李登輝似乎信心滿滿想要推動「新國家」?然而,始料所未及,就是美國並「未」支持,致功敗垂成? (相關報導: 可供駭客利用的漏洞、虎視眈眈的專制政府...專家:華為的威脅不僅是「後門」 | 更多文章 )
2.經濟:世界的電腦(computer)生產基地-由於美日經濟摩擦,整個電腦代工移至臺灣,形成外界所形容「矽屏障」,無奈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很快就移到中國大陸的「珠三角」及「長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