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察》中美兩大國真的準備開戰了嗎?

中國遼寧艦航空母艦編隊在渤海空域實兵實彈演習。(BBC中文網)

近日,英國的電視台播放了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引起關注熱議。中美兩大國真會開戰嗎?

過去一年來,世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局勢似乎被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攪得大亂。出乎很多西方輿論意料,川普「逆襲」當選美國總統,似乎標誌著2016年之亂趨於高潮。

川普尚未上台,世界媒體的聚焦中心已經轉向他的一舉一動,包括他的組閣人選,由此分析他未來政策走向。而他違反慣例和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以及隨後在社交媒體上發出涉及南中國海、人民幣等話題的貼文,更讓世界特別是中國網友關注。

《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The Coming War On China)在英國主流電視台上播放,不僅在英國觀眾討論,也讓萬里之外的中國網友熱議不已。

近日讓人關注的新聞還包括中國在南海島礁上部署「防禦導彈」,「遼寧」航空母艦編隊在渤海空域實兵實彈演習等。

過去一年來朝鮮核爆加導彈試射,「薩德」部署在韓國爭議不息,南海風雲備受聚焦,東亞安全局勢波譎雲詭。在地區爭議背後,中美兩大國是否能、或者說如何發揮各自力量來穩定局勢,還是讓地區和雙邊的爭議升級,使得一場國際外交博弈走向不可控制?

熱議的紀錄片

居住在英國倫敦的記者和製片人、77歲高齡的皮爾格親自兼任出鏡、解說,試圖從宏大的歷史和全球的角度來看待今天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拍攝出《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一片。

該片從對美國外交軍事戰略批評的角度,指責「美帝」開發核武器的「陰暗歷史」,包括即使在主張無核世界的歐巴馬政府時期,「仍投資千萬億美元加強核武庫和在亞太建設一系列包圍中國的軍事基地」。

皮爾格以強烈批評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外交政策著名,認為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受到帝國主義驅使。在這部最新的片子裏,他也指責美國外交政策製造「中國威脅論」,並警告核戰爭有可能在擦槍走火的形勢下爆發。片中以美國大選中發出「對華強硬」的川普上台結尾,擔憂未來的美中關係走向。

紀錄片指出,一旦核戰爭爆發,就不會有絶對的勝利者,光核污染就將導致氣候急劇變化,殃及全人類。

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在瑞士的格斯根核電廠外懸掛標語。(美聯社資料照)
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在瑞士的格斯根核電廠外懸掛標語。(美聯社資料照)

該片在英國播放後,有讚嘆,有批評,影片的「主角之一」中國,也引發眾多網友熱議。點讚包括認為該片「揭露美帝真相」,「細思恐極」(中國流行語,意指仔細思考就覺得恐怖到了極點),「警醒國人,國雖安忘戰必危」。批評者認為,該片立論立場不正確,就是攻擊抹黑美國,比如在片頭雄壯激昂的美國國歌中可見的卻是亞洲人民飽受戰爭生靈塗炭的畫面,「這是偏見」。

歷史和現實的美中關係

紀錄片以及後來皮爾格接受英國媒體採訪,也大量論及美國和中國關係現狀,包括中國在接受了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崛起,中國已經是美國債務25%的持有方等等。雖然美國軍力是中國軍力的數倍,但中國也是核大國,也有致命的核打擊能力。

一部紀錄片很短,要概括中美關係的全貌和方方面面的確很難。 (相關報導: 如何看中國軍艦南海對美軍「突襲」行動? 更多文章

如果回顧看看過去中美外交關係的發展,人們會發現中美之間早在1949年中共上台執政前,美國政府一些官員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們就建立了不少友誼聯繫,特別是美軍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時期。不論是美軍駐延安小組,還是包括斯諾在內的美國記者,都實際上為後來尼克森和周恩來、毛澤東開啟的美中關係正常化留下歷史伏筆。

1972年尼克森到達北京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握手。(維基百科)
1972年尼克森到達北京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握手。(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