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三天即將就任的蔡英文總統,競選過程即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於當選後近四個月來,外界也有疑惑。如近日來有質疑蔡英文主張的「新亞洲價值」,恐怕很快就會撞上中國習近平主席的「亞洲新安全觀」。舉出的可能性例子,如甘比亞事件、習近平欲透過「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成立,想吸引東南亞、印度、中東…等國家,共築「亞洲夢」,對「新南向」都將會是一場嚴厲的挑戰。
實質而言,各項挑戰都有可能將一一呈現,小英總統2015年她在美國CSIS智庫提出的「新亞洲價值」,指深化民主、自由選擇、永續創新、和平解決衝突,是亞洲國家應該努力的方向,強調台灣應努力成為「新亞洲價值」的典範。新政府外交工作的重點是「新南向」,並在疾病防治、災害救援、學術專業交流上發,揮更大影響力,增加國際參與。可說小英的主張對於大多數西方與亞洲國家、政府,主張實施民主的、政黨、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等,均可獲得很大的支持;但在中國等未實施民主的國家,特別是仍然迷信威權獨裁的國家控制力量;尚未實施民主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國內對中國市場仍懷抱高度期待的商界人士,便有不同見解,並重覆主張不可放棄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這樣的想法見解,卻可能進入中國要求臺灣接受「九二共識」、「中美選邊」、「有你無我」的零和思維模式。
小英總統並非不了解外界質疑「新南向」與過去南向的不同?但已有所準備與實施『新南向』政策的重大決心,提出新南向政策的背景,除注意到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變化外,也反映台灣這20年來社會的改變,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提及「台灣已經有非常多『東協元素』,包括50萬東協移工,20萬東協新娘,其第二代都成長了。」台灣應該善用這些優勢,進一步連結台灣跟東協這些國家。
東協十國加印度,台灣必須爭取的伙伴
首先分析經濟力,依據世界銀行統計,東協6億5千萬人口排名全球第三,國內生產毛額合計2.4兆美元,名列全球第七,且已於2015年底建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南亞印度13億人口,排名全球第二,國內生產毛額合計1.9兆美元,名列全球第10。東協與印度因為勞動成本低,又擁有廣大且年輕的勞動力,2014年東協五國的經濟成長分別為:菲律賓6.1%、越南6.0%、馬來西亞6.0%、印尼5.7%與泰國0.7 %,印度則為7.2 %。IMF 2015年8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亦指出,東協及印度在擴大內需的支撐下,企業獲利仍維持強勁成長,將是亞洲及世界經濟成長的驅動器。東協十國與印度,也都是台灣必須爭取的合作伙伴。 (相關報導: 南向政策捲土重來!蔡英文推外交新活路 黃志芳駐印尼掌旗 | 更多文章 )
其次,依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中國正在推進「由出口主導邁向內需主導」的經濟結構改革。隨著適齡勞動人口的減少和工資上漲,過往「世界與亞洲工廠」維持2位數字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2016年增速將比2015年下降0.4個百分點,降至6.5%,而2017年預計將放緩至6.3%,低於中國政府預定2020年之前目標的「年均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