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五千年的有史籍可查的中國歷史中,唐代可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有的鼎盛時期。它以恢弘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廣取博採各地、各族樂舞,並進行大膽創新,開創了中國樂舞史上的新篇章。此時,無論是中原的漢族傳統樂舞,還是西域、北方、東方、南方各地、各國傳入的樂舞,都在中原廣泛流傳,並受到人們的歡迎,競相傳習。
唐朝人熱愛跳舞,《後宮甄環傳》孫儷跳的驚鴻舞也是他們發明的
唐代初期,宮廷沿用隋朝九部樂舞。至唐太宗時期調整為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讀「秋辭」音,漢代西域一國名)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樂十部。到唐高宗時,十部樂舞開始向坐部伎和立部伎轉化。坐部伎在堂上坐著演奏,技藝水準較高;立部伎在堂下站著演奏,這兩部伎的演奏項目大約在唐玄宗時固定下來。唐代的宮廷宴樂廣泛吸收了各民族及民間的樂舞,發展成一種結構嚴謹的大型集體樂舞形式。
舞蹈在唐朝是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們喜愛的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人們用以自娛、展示禮節或顯示才華的一種手段,因此上至皇室貴族、將軍、重臣,下至文人、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學習舞樂。據史書記載,天寶四年(西元七四五年)唐玄宗冊立楊貴妃,始奏《霓裳羽衣曲》,不久,楊貴妃即根據此曲在木蘭殿表演了「霓裳羽衣舞」。演員梳九騎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
舞時採用傳統的小垂手舞姿,並糅合西域舞蹈中的旋轉,使得整個舞蹈輕盈飄逸,如花似雲,充分體現出仙女的優美。其結尾,快速激烈,跳珠撼玉,最後戛然而止,猶如鸞鳳收翅。該舞代表了唐代的最高舞蹈水準,當時就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唐玄宗的另一名寵妃江采蘋,自幼能歌善舞,九歲時誦讀《詩經》。她表演的《驚鴻舞》曾令玄宗大讚不已,道:「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金輝。」
由於人們對舞蹈的喜愛和歡迎,在宴飲活動中,自舞或欣賞舞蹈表演便成為極普通的事。在帝王舉行的宴會上,往往有人起舞向皇帝祝酒。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慶善宮南門宴請大臣時,李世民與老臣們談起往事,不禁感慨萬千,老人們相繼起舞,爭著向李世民祝酒。唐代的宴飲活動中,不僅一般的黎民百姓以舞蹈的形式向皇帝祝酒,即使顯貴的公主、高官重臣也往往翩翩起舞以助酒興。
唐中宗與近臣宴飲時,令各人作即興舞蹈表演,以供娛樂。時有工部尚書張錫舞《談客娘》(歌舞戲類)、大臣宗晉卿舞《渾脫》、左衛將軍張洽舞《黃獐》(健舞類)。僖宗時宰相李蔚為了向韋昭度謝罪,宴飲時,親自起舞《楊柳枝》(健舞類)引舞入席。御使大夫楊再思也曾在公卿集宴時神情自若跳起高麗舞(一種朝鮮舞蹈),由於模仿逼真,贏得滿堂笑聲。這類舞蹈與漢魏六朝風行的「以舞相屬」一脈相承,即帶有一定的禮儀性,也有較強的自娛作用。 (相關報導: 五官扁平為美,脂粉厚如牆上油漆,腮紅濃到會下桃紅汗雨:范冰冰也不敢嘗試的唐朝美女妝容 | 更多文章 )
「以歌送酒」是一種基本禮貌
唐朝時還承襲了前代以歌舞勸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至今仍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盛行)。唐代勸酒的唱歌者多為陪酒的歌伎,但也有主人唱歌為客人送酒或主賓相互以歌送酒的形式。主人親自唱歌送酒,是對客人的尊敬,一般來說,客人也應起身回唱並為主人敬酒。若主人勸酒,而無歌伴隨,客人便可請主人先唱歌,然後再飲。白居易的《勸我酒》詩說道:「勸我酒,我不辭;請君歌,歌莫遲。」便是這種習俗的展現。同時,唐代以歌送酒。往往是人們表達心願和互相祝福的一種方式。馮延己的《長命女》也屬這類:「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表達了詩人對主人的友情和對其全家的良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