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彭博專文解析:不可能

習近平正在北京公車的螢幕上發表創黨百年演說。(美聯社)

剛過完百歲生日的中國共產黨,當然希望看到它所統治的中國持續崛起,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彭博新聞社6日刊出專文解析,直言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日漸式微,反倒是從疫情中復甦的美國經濟強力反彈,在改革失敗、國際孤立與金融危機的利空之下,中國可能在攀頂之前就陷入停滯,甚至步上日本經濟泡沫的後塵。

習近平才剛在天安門城樓上慷慨發言,表示「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但中國真的有辦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彭博》在〈When Will China Rule the World? Maybe Never〉(中國何時能統治世界?也許永遠不會)這篇報導中,卻不怎麼看好中國繼續崛起。

在天安門城樓上對群眾揮手的習近平。(美聯社)
在天安門城樓上對群眾揮手的習近平。(美聯社)

《彭博》分析,在新冠疫情早期,中國確實將疫情控制得宜、甚至繼續保持成長,反觀美國則是遭受了數十萬人死亡的重創、經濟也嚴重衰退。如果在那個時候問「中國能不能超越美國」,許多人可能確實會給出肯定的答案。不過在快速施打疫苗的政策奏效後,美國經濟出人意料地迅速復甦,中國似乎錯過了超越美國的時機,與「世界難波萬」的大夢擦身而過。

《彭博》指出,如果習近平能夠堅持經濟改革,美國總統拜登又未能推動更新基礎措施、無法擴大勞動力,那麼中國確實可能會在2031年取代美國。但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度並不理想,包括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也在阻擾中國進入全球市場、獲得先進技術的機會,加上新冠經濟方案將債務水準拉高到歷史性的紀錄,甚至中國官方的經濟數據可能被誇大—等在習近平前頭的恐怕不是超越美國的時機,而是可能重蹈日本覆轍的危局。

身處困境的巨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在2014年就曾經指出,如果只依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經濟在帳面數字上已經取代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不過鑑於中國官方的數字可能存在各種問題,根據解密的美國外交電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07年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就曾對美國大使表示中國的GDP數據有「人造因素」、「僅供參考」。

那麼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呢?《彭博》指出,有三個因素決定了經濟成長,包括勞動力規模、資本存量、以及生產力。但中國在這三個領域都面臨了不確定的未來。在勞動力部分,從「一胎化政策」走到社會興趣缺缺的「全面二孩」、甚至「開放三胎」,中國的低生育率意味著這個人口大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達到頂峰。如果生育率持續沒有起色,中國未來30年將減少2.6億人、人口降幅達到28%。 (相關報導: 中國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彭博專文解析:不可能 更多文章

中國少子化、三胎、隔代教養、人口老化、老齡化、人口管制、計劃生育、兒童。(美聯社)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讓中國的人口紅利快速流失。(美聯社)

關於勞動力的數學非常簡單:勞動力越多意味著更多的成長,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人口紅利耗盡的風險。但中國的人口政策從一胎、二孩快速走到三胎,處於生育年紀的中國男女卻是興趣缺缺。中國政府只能從提高退休年齡下手,希望延長老年人的工作時間,減緩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道。《彭博》指出,中國人不願生兒育女,除了原來人口政策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房價與教育費用居高不下,一位中國網友談到三胎政策就說「我之所以不買三輛勞斯萊斯,並不是因為政府不讓我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