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面對通膨挑戰,央行如何打這一仗?

在嚴格的油、氣、電價格管制或凍漲,加上關稅、營業稅、貨物稅減免等措施之下,2022下半年台灣的整體通膨雖然緩步下降,然而核心通膨卻一路攀升。(圖/取自Pixabay)

國際通膨如海嘯,然而面對這波通膨問題以及諸多挑戰,各國央行也十分頭痛,但我國央行該如何打這一戰,特別是央行政策在維持物價穩定上還有其他可積極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討。

國際通膨如海嘯,面對這波通膨問題以及諸多挑戰,我國央行該如何打這一戰?尤其是在仰賴價格管制以及低估通膨數據的背景下,央行政策在維持物價穩定上還有可積極扮演的角色?

面對這波通膨問題,我國央行自始即堅持通膨只是短暫性,並認為以升息因應供給面衝擊不僅無效,而且「我國通膨相對溫和」,因此至今多以半碼爬行的速度升息,台美利差已不斷擴大。然而,2022年9月理事會議事錄摘要中,有一位理事認為「部分商品價格受到政策性管制以及CPI–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台灣實際的通膨壓力遠高於公布的數據,只要將真實的住房成本適當反應在CPI,或是放寬價格管制,台灣的通膨率就會大幅上調。」比如,2022年前6個月,WTI原油和美國零售汽油價格均上漲約50%,而台灣零售汽油價格只上漲5.6%。

在油、氣、電價格管制或凍漲之下,已造成中油與台電等公營事業的巨大虧損。其次,有關CPI–房租類指數可能因樣本偏誤造成低估的問題,最近研究顯示,如果使用台灣民間租屋平台的房租大數據資料,重新計算CPI–房租類指數,則通膨率將大幅上調,顯示民眾真實的生活成本已被低估(李祖福,2022)。由於政策性管制以及CPI–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雖使得台灣的通膨看似相對其他國家低,但這統計數字是建立在價格管制衍生的龐大成本以及因樣本偏誤致使數據低估之上,央行切不可樂觀地認定「我國通膨相對溫和」而掉以輕心。

在嚴格的油、氣、電價格管制或凍漲,加上關稅、營業稅、貨物稅減免等措施之下,2022下半年台灣的整體通膨雖然緩步下降,然而核心通膨卻一路攀升。2021年11月整體通膨率2.63%,核心通膨為1.84%;其後整體通膨率上升到2022年6月的3.59%後回降,而核心通膨卻持續上升。2022年12月整體通膨率為2.71%,核心通膨也是2.71%。這是由於物價上漲已從油料費等進口原物料躉售端傳遞到零售端的生鮮肉類、外食餐飲、耐久財消費品,以及勞務類品項,尤其是房租。通膨的範圍已蔓延擴散,以致國際原油與大宗物資價格雖已逐步降低,核心通膨仍維持高位,而這也會使民眾的通膨預期居高不下。

釐清央行穩定物價的角色

物價穩定是央行的首要任務,然而在這波抑制通膨的公共政策中,油、氣、電等費率管制與凍漲,儼然是對抗通膨的核心政策。在費率管制與凍漲政策先行之下,央行宣稱成本推動的通膨只應使用供給面政策措施。但如同先前提到的1970年代的歷史殷鑑,即使通膨源自成本推動,若持續時間夠長,終將導致民眾提高通膨預期。 (相關報導: 全球通膨逐漸緩解 《經濟學人》:只有戰勝這2點,世界經濟才能走出困境 更多文章

由於通膨預期自我實現的特性,最終將導致通膨進一步上升。因此,面對持續升高的通膨,不管通膨來自需求面或供給面,央行應主動負起物價穩定的責任。央行抗通膨的態度越明確、行動越積極果斷,就比較容易打破通膨與通膨預期互相強化的惡性循環,避免民眾的高通膨預期變得根深柢固,如此通膨和通膨預期就能越快得到控制,也有助降低經濟硬著陸的機率。然而,我國央行抗通膨的消極態度,不僅無法主動引導民眾的通膨預期,以致通膨範圍蔓延擴散,加以價格管制等措施對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甚鉅,將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