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地緣爭霸與權力失衡:《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選摘(2)

俄羅斯在冷戰後,已從世界體系的心臟地帶位置中退下,但仍舊是美國的重要敵人。圖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丁(資料照,美聯社)

俄國擴張既然是刻在骨子裡的習性,那麼就必然有制止擴張的因素,阻止其不斷擴張下去。這個因素第一是海洋,即大陸國家的自然疆界;第二是鄰國的抵抗;第三是「全球帝國」的阻力。

在鄰國的阻力方面,可以看到,俄國/蘇聯歷史上的最大擴張範圍,大致上都到了鄰近強國的邊上。以沙俄時代為例,繞著俄國的是中華帝國、英屬印度、波斯、鄂圖曼、奧匈帝國、德國、瑞典。中國、波斯、鄂圖曼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帝國,事實上俄國已經從它們手中獲得大片領土。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是足以和俄國抗衡的強國。

至於英屬印度,就屬於第三種情況。即「全球帝國」對俄國的阻力。這就是前面提及的「大博弈」。在19世紀,英國和俄國對峙的「大博弈」成為國際關係衝突的中心議題之一。

到了二戰之後,英國衰落,同一文明體系的美國崛起,在冷戰中取代了英國成為對抗蘇聯的「全球帝國」。美國的任務甚至比英國更艱巨。在大博弈時代,俄國雖然是強國,但當時強國還有德法美日等。到了冷戰時代,蘇聯已成為第二強國,這時的蘇聯,不再像大博弈年代只顧在周邊和世界帝國對抗,還把對抗的戰線進一步延長到全球。因此美蘇爭霸的冷戰時代是一場全球的對抗,儘管最主要的戰場還是在蘇聯周邊。

從19世紀開始,就有各種地緣政治的國際關係理論被開發出來,解釋為什麼會發生「大博弈」。現在很多現實主義的概念,比如「地緣政治」、「心臟地帶vs邊緣地帶」、「緩衝區」等理論都是在大博弈時代而最早出現的,到了美蘇爭霸年代,還有不少理論被進一步提出,完善和修正舊有理論。

1904年,英國人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在《歷史地理樞紐》中提出「心臟地帶和世界島」理論,把歐亞大陸中部看作世界島的心臟地帶。心臟地帶外圍是大陸邊緣的「內新月形地帶」,再外圍是由近海島嶼和南北美洲澳洲組成的「外新月形地帶」。麥金德認為掌握世界島的國家會不斷強盛,具備擴張島歐亞大陸邊緣的能力。他總結出「三段論」:「統治東歐者,必將統領心臟地帶;統治心臟地帶者,必將統治世界島;統治世界島者,必將統領世界。」幾乎同時代(或稍後)的美國人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則提出「邊緣地帶」理論,針鋒相對地提出「誰支配邊緣地帶,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命運」。

後來又有人提出「中間地帶」,意思是跳出單純的地理框架,作為兩個集團對抗中的緩衝(即亞非拉第三世界),又有人提出「通道理論」,認為對通道的控制,無論是路上通道還是海上通道,才是最重要的。這些理論都是對麥金德和斯皮克曼理論的補充和修正,但影響力都遠不如以上兩者。 (相關報導: 海中雄觀點:普京藉彼得大帝想傳達什麼? 更多文章

在地緣政治學之後,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也被歸納總結出來(摩根索、卡爾、華爾茲、米爾斯海默)。美國人華爾茲提出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強調了「權力平衡」,認為權力平衡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的和平,而且一旦偏離,世界有「自動回到權力平衡」的狀態。華爾茲強調「離岸平衡」的概念,認為美國最有資格成為離岸平衡的操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