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性進食指的是人們利用食物來調適負向情緒的行為。但是大吃大喝之後所帶來的愉悅感,往往不如預期,因此情緒性進食並無法解決情緒的問題,甚至會讓人感覺更糟,常引發更多的自責與罪惡感。
情緒性進食的兩大要素是,進食之前或之後會出現負向的情緒感受。除此之外它還有六大特徵:
一、腦袋的餓:沒有明顯肚子餓(生理飢餓)的感覺,單純就是一種「想要吃」的衝動跟慾望。
二、突然出現:生理飢餓會漸進而緩慢地出現,但情緒性進食的慾望通常都是爆發出來的。
三、無法等待:生理飢餓大多可以忍耐或等待;而情緒性進食的突發性慾望常讓人無法等待,甚至為了食物而出現焦躁或憤怒。
四、特定食物:生理飢餓對於食物未必會有特定偏好;情緒性進食大多只對高脂高糖等高熱量食物感興趣。
五、難以停止:進食過程中,常會出現失控感,或是想要停止卻做不到的感受。
六、分心進食:在吃東西時,很難好好地專心在食物上,會同時進行其他事情。
這六個特徵未必會同時出現,但只要你在進食過程中出現得越多,越要注意自己的進食行為是否受到情緒性因素的影響。
情緒性進食的成因,大多與無法有效調節情緒有關。大吃大喝或者各種飲食問題常被當成用來嘗試改變或控制負向情緒的行為。當你感受到難以承受的情緒,甚至無法辨識所出現的情緒為何時,就有可能透過食物來轉移注意力,藉此迴避或壓抑這些未能被妥善因應的情緒感受。
「吃東西能讓我暫時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我曾經在諮商室裡聽過一個高中女生這麼說。這些感受可能源自於各種不同的情境或經驗,在人際關係上的挫敗、對體型體重的焦慮、控制飲食所引起的限制感、因為飲食或體型所帶來的羞愧,又或者是生活缺乏成就感。
我們必須面對的,其實並不是情緒性進食,而是誘發出進食行為背後的負向情緒狀態。情緒性進食是一種透過飲食來逃避情緒或自我麻痺的方法,就像有些人會抽菸、有些人會玩網路一樣,處理的關鍵並不在飲食行為,而是學習如何覺察與安頓各種情緒。
接納情緒性進食的策略
雖然情緒性進食常與飲食障礙症一同出現,但它並不是一種飲食障礙症。透過進食來緩和情緒是滿常見的自我調適方式,不需要把它視為洪水猛獸。其實它也可以成為一種自我安撫及關照的健康紓壓管道,只要能夠有意識地覺察到情緒因素的影響,並刻意掌握飲食過程,你根本不需要感到自責與挫折。但是,它不應該是你「唯一」的因應策略。
在此提供兩種調適「情緒性進食」的方法,讓你能更有效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進食行為ABC
認知行為心理學中有個「ABC模式」,透過持續記錄與覺察自己在飲食過程中的ABC,將有助於我們覺察到自己為何而進食,並意識到進食行為是如何被認知、情緒與情境影響。 (相關報導: 一年剷油20公斤!韓國女生不運動、不節食,靠5個自創減肥食譜從73公斤狂瘦一大圈 | 更多文章 )
A是所發生的事件或情境(人事時地物),B是你的認知和想法,C是你感受到的情緒與採取的行為。請你在每次飲食之後,試著觀察並填寫整個進食過程中所出現的ABC。持續記錄至少一週,你會慢慢看見自己重複出現在飲食過程中的模式。
記錄範例:
A:星期六下午,和男朋友吵完架,經過夜市。B:男朋友根本不在乎我、我不值得被愛、好久沒有喝手搖杯了……C:我感受的情緒是失落、挫折、羞恥;採取的行為是喝全糖飲料;結果是喝完飲料,肚子很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