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百萬年薪的海外工作 拒領22K年輕人 把世界當舞台

低薪過勞是台灣勞工的結構性現象,這樣的困境在年輕人身上尤為嚴重,如何突破困境撕下青貧的標籤,「出走,是一條出路」,把其他國家納入求職版圖,找到位置發揮最大價值,年輕人還是可以靠實力,拚出一片天!

「29歲那一年,我選擇出走,只帶著一本英漢辭典和幾件換洗衣服,就到菲律賓工作3年多。」在離鄉之前,鄭振鑫是一家出版社編輯,每月負責出版2-3本書籍,同時兼責通路開發和籌辦活動,一個人身兼數職,每天忙碌加班,別人在周休二日,他卻得加班趕進度。

「算一算匯入帳戶的薪資,1個月不到3萬元。」鄭振鑫深深地苦嘆,看不到前景、薪資入不敷出,踏進社會工作5年,至今仍然存不了一筆積蓄。

鄭振鑫的腦海一直有一個聲音不斷告訴自己:「日子不能再這樣窮忙過下去。」他應徵上在菲律賓沙石廠擔任廠務長的工作,「一個月薪水6萬元,29歲的我,在台灣哪裡找得到這樣的薪資水準!」他忿忿不平地說。在人生履歷表上,鄭振鑫為自己填入一筆海外工作經驗,因為這份經驗,他存到人生第一筆存款。

低薪悲歌!碩士起薪2萬多路不轉人轉,打造國際移動力

同樣在海外工作的林旆仰,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讀文科的她,在學生時期就對未來發展感到茫然。有一次聽到學長姊從越南遊學回來後,直嚷「越南生活機能不比台灣差,工作薪資卻比台灣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在大三升大四時,她沒有追隨同學到歐美遊學,反而選擇到越南遊學3個月,實地一探究竟。

「原來,胡志明市並沒有想像中的落後!」林旆仰的越南第一次接觸留下深刻印象,暗自決定大學畢業後選讀東亞研究所。在念研究所期間,她陸續聽到大學畢業同學進入職場的心聲:「研究所畢業,在彰化只能找到每月2萬4千元的工作」、「台北有2萬7千元,但要撥1萬元當租金,只剩下1萬7千元生活費!」她心裡更加篤定:「同樣都要加班工作,為什麼不選擇薪資高的地方?」

在越南工作3年多,林旆仰每天從平陽騎1個小時摩托車到胡志明市上班,同樣也要時常加班,但她甘之如飴,因為找到發揮自我價值的舞台,也得到努力工作應有的報酬。「公司在3年內已經幫我調薪5-6次,調薪幅度逾3成。」她笑說:「接下來,我希望5年內存到買房頭期款,在越南買屋定居。」

台灣低薪的環境早就不是新鮮事,不是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要有鄭振鑫、林旆仰拒領低薪的勇氣,選擇站起來、走出去。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新公布《七、八年級生海外夢幻工作地點》調查結果,逾7成7的上班族有意前往海外工作,低薪推升年輕人出走的動機愈來愈強烈,能夠具備「國際移動力」,已經成為薪資翻倍的另一條出路。

104資訊科技進一步調查,近3年來,求職者主動應徵海外工作人次逐年增長,年增5.8%,分布年齡層以20歲至39歲居多,合計超過6成。 (相關報導: 郭位:台灣22K現象不能怪別人 完全是自己造成 更多文章

忘記國籍!找到需要你的地方台灣領3萬 法國爽賺16萬

「台灣,從來不是年輕人唯一的工作舞台。」mit.Jobs跨境求職網站創辦人林昶聿認為,求職沒有國界的分別,說不定在別的地方,反而更能看到自己個人的價值,這是林昶聿第一次海外工作的深刻體驗。林昶聿原本任職某家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頂著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光環,卻歷經員工分紅費用化、2008年金融海嘯無薪假,加上當時他負責推廣WiMAX(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產品,早已不是通訊技術的主流,「曾經憧憬電子新貴致富故事可以降臨在我身上,但漸漸發現夢想難以實現,似乎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