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今日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台灣無人繼承的遺產進入國庫的金額再創新高。今年前4月已達新台幣6660萬元,其中更包含單筆高達3485萬元、位居史上第五大的案件。這項數據不僅為國家財政帶來一筆意外收入,實則也反映了遺產繼承過程中,潛藏的法律、親屬關係與行政程序等複雜挑戰,導致這些財富最終成為「無主財產」而歸屬國庫。
數據解析:無人繼承遺產金額逆勢成長
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4月共有14件無人繼承遺產案件,總金額達6660萬元。儘管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件,但入庫金額卻反而增加了2846萬元,顯示單一案件的遺產規模有擴大趨勢。財政部解釋,依據《民法》第1185條規定,當無人繼承的遺產在法定公示催告期限期滿後,經清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若仍有剩餘,即會依法歸屬國庫。這也強調,無人繼承不一定是沒有血親,有時因產權過於複雜或親屬選擇放棄繼承,也會讓遺產最終充公。
為什麼遺產會無人繼承?7大原因讓財富繳國庫
遺產會最終無人繼承、歸屬國庫,背後原因錯綜複雜,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七大類,這些都是財富傳承過程中潛在的財務與法律風險點:
1.缺乏合法繼承人: 若逝者沒有配偶、子女、父母等直系親屬,且兄弟姐妹也已過世,可能導致法律上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親屬關係長期疏遠或失聯,也可能讓合法的繼承人無法被確認或聯繫上。
2.繼承人選擇放棄:當遺產所含債務超過資產價值時,繼承人為避免承擔巨額債務,通常會選擇放棄繼承。此外,若遺產價值不高,但繼承程序複雜且需支付高額費用,可能導致處理成本高於潛在收益,繼承人也可能因此放棄。
3.繼承人資訊不明或失聯: 即使有合法繼承人,若其下落不明或因身份文件遺失而無法確認身份,導致無法通知參與繼承程序,遺產也可能因此無人認領。
4.法律糾紛或遺囑瑕疵: 遺囑內容若模糊不清、不符法律要件,或在遺囑效力上存在爭議,都可能導致遺產無法順利繼承。繼承人之間因分配意見不合引發的家庭爭產糾紛,更常導致遺產長期無法分割與歸屬。
5.行政程序或法律時效問題:部分遺產如房產、土地等,若未依法完成合法登記,可能導致過戶困難。在某些司法管轄區,繼承人必須在特定法定期限內提出繼承申請,逾期則可能喪失繼承權。
6.隱藏資產與跨國複雜性: 逝者若有保險箱、離岸帳戶等無人知曉的隱藏財產,或遺產分散於其他國家,因法律體系差異或跨國手續繁瑣,也可能被忽略而無法繼承。
7.最終歸屬機制: 在大多數國家,若遺產在一定期限內無人合法繼承或認領,最終會依法由政府充公,以避免資產長期閒置無主。
遺產最終無人繼承,並非單純代表財產無人渴望,而是因上述多重原因導致合法繼承人無法或不願意接受遺產。這也凸顯了完善的遺產規劃對於有效傳承財富的重要性。立下合法且明確的遺囑,定期更新繼承人資料與資產清單,並在生前與繼承人充分溝通,是避免財富最終成為「無主財產」進入國庫,確保資產能按照個人意願順利傳承的關鍵預防措施。 (相關報導: 父親過世3億元遺產全留給兒孫!女兒只分到15萬元怒告,律師教4招拿回繼承權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