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房價會不會跌?」成為民眾與投資人最常問的問題。隨著政府打炒房政策持續上路、利率環境進入高檔、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加上許多年輕人對高房價的不滿,市場上確實醞釀著一股「房價應該修正」的聲音。然而,若我們將焦點聚焦在新屋市場,尤其是合規新屋(指有建照、使照、符合耐震、節能與無障礙設計的新建住宅),這類產品的價格是否會出現顯著下修?本文將從五大關鍵面向做出完整分析與預測。
一、供給結構性短缺:新屋數量遠低市場所需
根據內政部與地方政府數據,全台新成屋供給成長停滯,且危老與都市更新案的實質完工數量,遠不及市場需求。即使政府推動法規鬆綁、提高容積獎勵,實務上從整合到動工平均仍需4~8年,甚至超過十年。
同時,建築法規逐年提高,包括耐震設計(921後的新規範)、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配、無障礙空間比例提升,這些不僅增加建商的成本,也拉長了開發週期,讓新屋供給更趨稀缺。根據實價登錄資料顯示,在北市與新北市等核心區域,新成屋數量僅佔交易總量的15%以下,市場早已進入結構性供不應求的階段。
加上大量老屋面臨重建需求,卻因產權分散、戶數龐雜與民意難整合,真正能「產出可售新屋」的更新案極少。這種「新屋供不應求」的狀態,很可能成為未來十年市場的常態。
二、成本面高壓持續:缺工、建材與制度性開發成本上升
營建業目前遭遇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缺工與成本通膨。近年建築勞工平均年齡已突破50歲,年輕技術工人明顯不足。儘管政府釋放移工名額,但技術訓練、語言與工地安全文化差異,使其無法立即填補缺口。
另一方面,鋼筋、水泥、鋁件、玻璃等主要建材價格經歷過疫情後的暴漲,雖短期內有回穩跡象,但受限於國際原物料市場波動與碳中和政策驅動,建材成本難以回到過去低點。
此外,政府對開發案的審查愈來愈嚴格,BIM建模導入、ESG標準、建築師設計責任提高等,也讓整體「制度性成本」節節升高,導致每一戶新屋的「建築單價」再也回不去過往的基準。也就是說,即使房價不漲,建商利潤也已被壓縮至極限,讓「降價空間」變得極為有限。
三、通膨長期化趨勢:實體資產成為資金避風港
台灣房價過去十年上漲,許多人將其歸因於資金氾濫與低利率。然而在後疫情時代,即使利率升高,通膨壓力卻未隨之解除。全球因去全球化、能源轉型、地緣風險、人口老化等趨勢,使「通貨膨脹」成為長期現象。
在這樣的環境下,民眾對現金與定存的信心減弱,資金更傾向尋求抗通膨的投資工具。股票波動大、債券收益低,房地產作為「可見、可用、可保值」的實體資產,自然成為資金避風港。
更重要的是,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都市中心地段土地早已極度稀缺。土地價格不跌,新屋的土地持有成本依舊居高不下,在缺乏成本結構鬆動的情況下,房價自然難以下修。 (相關報導: 什麼樣的房子最保值?內行人「閱屋無數」揭不敗秘訣:遵循3大指標,買房穩賺不賠 | 更多文章 )
四、需求雖被壓抑,剛性支撐仍強勁
雖然貸款成數限制、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壓抑了短期需求,但這並不代表需求不存在。台灣社會結構正在改變,單身、雙薪小家庭成為主流,小宅產品與重劃區新案仍具高度吸引力。